月湖街道社工站破题“银发数字鸿沟” 助力老人畅享智能生活

2025-11-24 18:56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4日讯(通讯员 王玲 鲁韵怡)“小陈老师,你看,我昨天自己跟女儿视频了!还学会了在网上挂专家号!”在长沙市开福区月湖街道社工站活动室里,满头银发的李奶奶举着手机,兴奋地向社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她口中的“小陈老师”,并非真正的学校教师,而是和她同住一个小区的低龄老人、党员志愿者陈叔叔。这一转变,源于月湖街道社工站开展的“银龄互助·智治同行”数字赋能项目,该项目巧妙地将社区治理与为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破解“银发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

调研探出真需求:数字时代,老人步履蹒跚

此前,月湖街道社工站的社工们在社区走访时发现,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加速,许多高龄老人被甩在了身后。“退休认证难”“就医预约难”“防骗识别弱”成为横亘在他们生活中的三大难题。另一边,社区基层工作力量有限,难以一对一地解决每位老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何破题?社工站将目光投向了社区内另一股宝贵的“银色力量”——那些相对年轻、有活力、有学习意愿的低龄老人,特别是其中的党员志愿者。“我们设想,如果能将他们动员起来,培训成‘智能小老师’,岂不是既能解决高龄老人的困境,又能让低龄老人实现新价值?”项目负责社工介绍道。

“教学做合一”:低龄老人成了社区“智治”新力量

项目设计了“教学-赋能-实践”的完整闭环。在“教学赋能”阶段,社工们化身耐心教练,将复杂的手机操作拆解成“一步一图”的简易指南,内容全是微信聊天、医院挂号、养老金认证、防诈骗等“刚需”场景。课堂上,采用“1名志愿者+2名学员”的结对模式,老人们互称“智友”,在互相鼓励中共同进步。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社区实践”阶段。20名像陈叔叔一样通过考核的低龄老人,佩戴上“智能小老师”的胸牌,在社工的带领下分组入户,为80岁以上的高龄邻居提供“床头教学”。面对视力不好的老人,他们帮忙调大字体;遇到异地养老的情况,他们则远程指导其子女操作。一支名为“暖夕阳”的认证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活跃在社区。

从“被帮助”到“帮助人”,互助养老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以前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现在街坊邻居都叫我‘老师’,感觉特别有劲头!”党员志愿者刘大爷的感受,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该项目不仅让老人们学会了实用技能,更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强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对于社区而言,收获的是一张内生、可持续的社区照顾网络。月湖街道社工站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最成功的,是实现了从‘社工输血’到‘社区造血’的转变。党员志愿者带头,低龄老人助高龄老人,这种‘滚雪球’式的互助模式,有效弥补了基层人力的不足,是‘智治’理念在社区的生动实践。”

目前,“暖夕阳”服务队已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力量。月湖街道社工站“银龄互助·智治同行”的模式,为解决老龄化社区的普遍性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月湖经验”。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