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朱元福
一座历经86年风雨的老茶厂,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国茶的故事。
近日,在湖北黄石召开的第四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上,省茶业集团白沙溪茶厂获授“国家工业遗产”称号。这一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的坚强领导和省茶业集团推动“三茶统筹”的战略部署,同时也是对白沙溪茶厂作为中国制茶工业“活化石”的肯定,更是对湖南茶产业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认可。

荣耀时刻,白沙溪茶厂获授“国家工业遗产”称号
第四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汇聚了国内外工业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机构代表。会议围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文化传承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本次大会上,白沙溪茶厂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完整的工业遗存,正式获授“国家工业遗产”牌匾。
国家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中形成,具有较高价值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是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遗产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文化和艺术价值。

历史积淀,从1939年走来的中国制茶工业“活化石”
创办于1939年的白沙溪茶厂,前身为湖南省砖茶厂,是安化黑茶走向产业化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这里,中国紧压茶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片黑砖茶(1939年)、湖南第一片茯砖茶(1953年)和中国第一片花砖茶(1958年)。
白沙溪茶厂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式老厂房建筑群,以及系统保存下来的历史档案、生产工具、传统技艺和黑茶文化,使其成为一座依然充满活力的中国制茶工业“活化石”。老厂区不仅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的“中俄双文安化黑茶砖”更在2024年被评定为“共和国印记”见证物,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化黑茶的重要地位和辉煌历史。

活态传承,一条“三茶统筹”的产业融合之路
在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省茶业集团始终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有机融合发展理念。在2007年改制为股份公司后,白沙溪茶厂在集团统一部署下,率先带领安化黑茶产业走向现代化品牌发展之路。
近二十年来,茶厂通过弘扬文化、传承技艺、科技创新,成功开拓出一条“三茶统筹”的融合发展之路。如今,白沙溪已发展成为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白沙溪黑茶文化产业园。这一转变不仅使老茶厂焕发新生,更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在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中发挥支柱作用的缩影。

市场认可,三千网点与消费者“用舌尖”投票
消费者的认可是对品牌最好的肯定。在省茶业集团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下,白沙溪多年来坚持守正创新,已在全国发展3000多家营销网点,年带动茶农和产业增收1亿元以上。近年来,白沙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让所有喝茶人爱上白沙溪年份茶”主题系列品鉴活动,吸引全国各地茶友和消费者积极参与。
这些活动通过品鉴白沙溪12年陈天茯茶、天尖茶以及不同年份的安化黑茶,让消费者深入了解安化黑茶的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一位参与品鉴活动茶友表示:“从最新出炉的新茶到历久弥珍的老茶,每一款都独具特色。通过专业讲解,我们学会了如何品鉴茶叶的色、香、味、形,如何辨别茶叶的新旧与品质。”

未来展望,“工业遗产+”激活民族品牌新纪元
荣获国家工业遗产称号,对白沙溪来说既是荣誉,也是责任。省茶业集团将按照省社“13633”发展思路和相关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深化“三茶统筹”发展理念。
未来,茶厂将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模式新业态,致力于建立属于世界的民族品牌。让历史的肌理注入时代的脉搏,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创新的生机——这正是白沙溪茶厂作为国家工业遗产的新使命。
随着“工业遗产+”新模式探索的深入,承载着86年历史的白沙溪茶厂将继续在创新中传承,在省茶业集团整体布局和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让安化黑茶金字招牌从湖南走向世界,为中国茶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