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短讯(2025)20期总第110期

2025-11-17 21:30
字体:【

国际经贸短讯(2025)20期总第110期

——长沙市贸促会(长沙国际商会)

1、中欧班列(武汉)首发北欧新线路,湖北货物首次直抵丹麦

10月15日,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在武汉开幕,一列满载汽车零部件、玩具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武汉)同步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启程,标志着中欧班列(武汉)至瑞典、丹麦、挪威三国的新线路正式首发,湖北集装箱货物将首次运抵丹麦。该班列经阿拉山口出境抵达德国汉堡后,通过铁水联运分三路转运,分别运往丹麦埃斯比约港、瑞典哥德堡及挪威主要港口,全程约22天,实现一次性报关,大幅减少中转环节、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目前,武汉汉欧国际公司已拥有59条稳定跨境运输线路,辐射亚欧40国120个城市,此前已开通至芬兰赫尔辛基、挪威奥斯陆等线路,形成覆盖北欧多城市的物流网络。2024年湖北对北欧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速,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13.9%,此次新线路开通将进一步助力“湖北制造”拓展北欧市场,为中欧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2、 中国10月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2%,连续六月回升

11月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PI)为113.2点,环比上涨1.2%,同比下跌0.1%,实现连续六个月环比回升且涨幅扩大,反映大宗商品市场景气水平持续改善。这一态势主要得益于稳增长政策效能释放、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以及中美吉隆坡谈判积极信号、美联储降息等外部有利因素提振企业信心。

分行业来看,有色价格指数表现突出,报136.4点,月环比上涨3.5%;矿产价格指数止跌反弹,月环比上涨0.7%;农产品、能源、黑色、化工价格指数则呈下行态势,其中化工价格指数月环比跌幅达3.1%。重点监测的50种大宗商品中,32%价格上涨,66%价格下跌,电解铜、瓦楞纸、焦煤涨幅居前,氧化镨钕、玉米、丁苯橡胶跌幅最大。

3、中国—东盟签署自贸区3.0版议定书,新增数字与绿色经济合作

10月28日,中国与东盟十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国务院总理李强与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共同见证签署仪式。作为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后的重要合作举措,升级协议涵盖九个范畴,新增数码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中小微企业等合作领域,推动区域经贸合作向新兴领域拓展。

东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7710亿美元,自贸区3.0版的落地将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企业更好分享区域经济增长红利。商务部表示,协议的签署体现了双方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实际行动,将为区域经济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4、中日韩中小企业经贸交流会在蓉举行,签约金额达6亿

10月31日,2025中日韩(成都)中小企业经贸交流会在成都召开,大会以“畅链互通 惠贸共赢”为主题,吸引近千家中日韩中小企业参与,聚焦产业协同与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需求。大会期间,多个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新能源、数字文创等重点领域,总金额达6亿元,为三国企业搭建起务实合作桥梁。

会上,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分别解读两国投资政策,为中国中小企业出海提供精准指引;成都市投促局等部门推介了当地投资环境及出海支持服务。大会还设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展,100余家企业分别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六大领域展示创新成果。作为已连续举办三届的经贸平台,此次交流会进一步深化了中日韩中小企业产业链协同,助力三国经贸合作提质增效。

5、泰国升级中泰自贸协定,新鲜榴莲等农产品出口迎利好

10月下旬消息,泰国与中国升级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ACFTA)相关条款正式生效,新鲜榴莲、木薯淀粉等泰国特色农产品出口中国迎来关税减免、通关便利化等多重利好。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泰国对中国出口额已达243.8亿美元,农产品贸易在双边经贸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泰国已生效14个自由贸易协定,覆盖18个国家和地区,核心贸易市场均纳入协定范围。其中对东盟出口额同期达427.7亿美元,蔗糖、空调是最热门出口品类;对日本出口136.9亿美元,禽肉制品、改性淀粉备受青睐;对澳大利亚、韩国等市场的汽车、聚乙烯出口潜力持续释放。此外,泰国与斯里兰卡、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签署的自贸协定将于2026年生效,届时将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空间。

6、10月下旬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涨跌互现,26种产品价格上涨

10月下旬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呈现涨跌互现态势,其中26种产品价格上涨,22种产品价格下降,2种产品价格持平,市场供需保持动态平衡。从具体品类来看,黑色金属领域的螺纹钢(中20mm,HRB400E)价格出现波动,农产品中的大豆(黄豆,粗蛋白含量>43%)报价4249.1元/单位,农业生产资料中小颗粒品类价格为3142.8元/单位。

橡胶品类表现亮眼,标准胶(SCRWF)价格报14656.3元/单位,环比有所上涨,反映出下游制造业需求的边际改善。此次价格变动与10月大宗商品市场整体走势基本一致,有色、矿产等品类价格回升带动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农产品、化工等品类的下行则拉低部分产品价格,整体呈现结构分化特征,符合当前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市场运行规律。

7、德国对美出口连续5个月下滑,贸易结构加速调整

10月下旬经贸数据显示,德国对美国出口已连续5个月出现下滑,成为德国外贸增长的主要拖累因素之一。受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德国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优势产业对美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汽车行业出口降幅最为明显,同比下降超8%。

为应对出口下滑压力,德国企业加速调整贸易结构,一方面深化与中国、东盟等新兴市场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大对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出口布局。数据显示,德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3.2%,对中国高端装备、新能源领域的出口保持稳定增长。业内分析认为,美国市场需求萎缩叠加全球贸易格局调整,德国外贸结构正经历深度重塑,未来与亚洲市场的合作有望成为其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8、巴西大豆出口量创历史新高,丰产叠加中国需求强劲

10月经贸报告显示,得益于大豆丰产及中国市场强劲需求拉动,巴西大豆出口量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5年10月巴西大豆出口量同比增长15%,其中对中国出口占比达65%,中国持续成为巴西大豆最大进口国。巴西农业部表示,今年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1.68亿吨,同比增长10%,丰产为出口增长提供充足供给保障。

中国市场需求强劲是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国内饲料行业、食品加工行业需求回升,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同时,中巴物流合作不断深化,海运航线加密、通关效率提升,进一步降低了贸易成本、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此外,巴西大豆在价格、品质上的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预计全年出口量将突破1亿吨大关。

9、美联储10月再度降息25个基点,提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信心

10月下旬,美联储宣布年内再度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5%-4.75%,这一举措有效提振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信心。受降息消息影响,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回升,其中国际铜价上涨3.2%,原油价格上涨2.1%,与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PI)的上涨态势形成呼应。

此次降息主要是为应对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压力,同时缓解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除降息因素外,美欧加大对俄制裁、印尼铜矿事故、冰岛铝冶炼厂事故等事件,进一步对国际能源、有色金属价格形成支撑,推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景气度回升。业内认为,美联储降息将改善全球市场需求预期,对大宗商品市场的提振效应有望持续至四季度末。

10、璞泰来集团与德国摩尔电池达成合作,助力欧洲新能源产能落地

10月14日,在成都—法兰克福投资推介会上,璞泰来集团旗下嘉拓自动化欧洲有限公司与德国摩尔电池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将在储能系统及配套钠离子电池生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全力推进欧洲本地新一代电池产能落地。璞泰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成都的绿色能源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为合作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

德国摩尔电池董事长塞巴斯蒂安·乌尔班对合作充满期待,他表示,成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令人印象深刻,期待通过双方合作实现共赢,未来不排除开展更多领域的合作。此次合作是中德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将进一步完善欧洲新能源产业链布局,提升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规模,同时为“成都智造”拓展欧洲新能源市场奠定基础。

11、欧洲央行维持利率稳定,无需通过利率调整干预市场供需

10月公布的欧洲央行9月会议纪要显示,欧洲央行决策层认为当前无需通过利率调整干预市场供需,将维持现有利率水平不变。会议纪要指出,尽管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但劳动力市场保持稳定,通胀水平逐步回落至目标区间,当前货币政策立场能够有效支撑经济复苏。

对于大宗商品市场和贸易领域,利率稳定有助于维持欧元区企业融资成本稳定,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同时,欧洲央行表示将持续关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能源价格波动等外部风险因素,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业内认为,欧洲央行维持利率稳定的决策,将为欧元区外贸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助力区域贸易平稳发展。

12、成都与德国签约1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18亿元

10月14日,2025中国(成都)—法兰克福投资推介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现场签约蓉德经济合作项目14个,总投资18亿元,涵盖高端装备、先进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多个重点产业链。其中产业化项目6个,包括总投资15亿元的德国模德机床中国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国际合作项目8个,涉及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等领域。

德国模德机床高端滚齿机床智能制造基地正式落户成都东部新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齿轮加工全工艺链覆盖,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提升国产高端机床自主供给能力。同时,模德机床(北京)有限公司与成都市简州新城投资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通过“资本+产业”双轮驱动打造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成都市投促局表示,项目签约将助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赋能“成都智造”拓展全球市场。

13、南非B20对话中国活动在京举行,深化中南经贸合作

10月下旬,南非B20对话中国活动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中南两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等参会,围绕贸易投资便利化、产业协同发展、绿色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作为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配套活动,此次对话旨在搭建中南企业务实合作平台,推动两国经贸关系提质升级。

会上,中南双方企业签署了8项合作协议,涵盖矿产开发、农产品贸易、新能源项目投资等领域,总金额达12亿元。南非驻华大使表示,中国是南非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期待通过此次对话进一步深化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分享中国市场机遇。中方企业代表表示,将加大对南非的投资力度,助力南非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14、中美吉隆坡经贸谈判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全球贸易信心

10月26日,中美经贸谈判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落下帷幕,双方就多项经贸议题达成共识,释放出积极合作信号,有效提振了全球贸易市场信心。此次谈判聚焦贸易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核心议题,双方同意加强在农产品、能源、高技术产品等领域的贸易合作,逐步降低贸易壁垒。

谈判成果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产生直接利好,10月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PI)的上涨与谈判积极信号密切相关,国际市场原油、有色金属价格也随之回升。业内分析认为,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贸关系的缓和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有助于缓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紧张局面,推动全球贸易平稳发展。

15、电解铜等三种大宗商品涨幅居前,月环比涨幅均超6%

10月大宗商品市场结构分化明显,在重点监测的50种大宗商品中,电解铜、瓦楞纸、焦煤三种产品涨幅居前,月环比分别上涨6.9%、6%和6%,成为拉动有色、能源类商品价格指数回升的核心力量。电解铜价格上涨主要受全球铜矿供应紧张影响,印尼铜矿事故导致国际铜矿产量下降,叠加美联储降息提振需求预期,推动价格大幅回升。

瓦楞纸价格上涨得益于下游包装行业需求回暖,国内消费市场复苏带动电商物流、食品包装等领域需求增加,市场供需格局改善。焦煤价格上涨则与钢铁行业开工率回升有关,随着基建项目加快推进,钢铁需求边际改善,带动焦煤需求增加。三种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反映出部分行业需求回暖态势,为大宗商品市场整体回升提供重要支撑。

16、泰国加速拓展欧洲市场,与EFTA自贸协定明年生效

10月25日消息,泰国已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将于2026年正式生效,标志着泰国在拓展欧洲市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EFTA成员国包括瑞士、挪威、冰岛、列支敦士登,协定生效后,泰国商品将以更低关税进入欧洲市场,其中农产品、汽车零部件、纺织品等优势产业将直接受益。

目前,泰国已生效14个自贸协定,覆盖18个国家和地区,核心贸易市场均纳入协定范围。此次与EFTA签署自贸协定,是泰国“多元化市场”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提升外贸抗风险能力。泰国商务部表示,将加快推进协定落地准备工作,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协定红利,进一步提升泰国商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17、必和必拓同意人民币结算铁矿石贸易,大宗商品结算体系迎突破

10月下旬消息,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宣布同意使用人民币进行铁矿石贸易结算,成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人民币在全球资源贸易结算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此举是在中美贸易争端、全球关键资源争夺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货币多元化的重要突破,将为国内企业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换汇成本提供有力支撑。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关键矿产资源产业链布局,原料供应国对核心资源的管控力度持续加大,人民币结算的推广将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话语权。长期来看,全球资源争夺态势将成为商品价格的重要支撑因素,而人民币结算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的地位,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

18、特朗普签署行政令,11月起对进口卡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

10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自2025年11月1日起,对进口中型和重型卡车及零部件征收25%的新关税,同时对进口客车征收10%的关税,以保护美国本土汽车制造业。这一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将直接增加相关进口企业成本,对全球商用车产业链产生显著影响。

受此政策影响,欧洲、日韩及中国的商用车企业出口美国将面临更大压力,部分企业可能被迫调整出口策略,转向其他海外市场或加大本地化生产布局。业内担忧,此举可能引发全球汽车贸易领域的连锁反应,加剧贸易摩擦,不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中国商务部表示,将密切关注政策实施影响,切实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19、 国际农业服务贸易大会召开,智慧农服成果成焦点

10月28日,2025年国际农业服务贸易大会在国内举办,同期开展的“一带一路”农业服务贸易成果展吸引了全球目光。展会设置30个特色展位,集中展示了农业无人机、智能投饲系统、高性能无人驾驶激光除草机器人等前沿农服技术,其中激光除草机器人凭借40倍于人工的工作效率及作物生长数据采集功能,成为展会亮点。

除智慧农业装备外,成果展还重点推介了跨境农业贸易成果,南沙青蟹、鲜活鳗鱼等优质水产品借助智慧冷链物流远销全球,热带观赏鱼出口欧美市场成效显著。南沙地区依托“湾区之心”区位优势,正加速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农产品贸易枢纽,通过跨境资源整合、国际标准对接等举措,推动农业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20、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释放红利,三大领域成投资热点

10月28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议定书签署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韧性三大领域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为企业带来广阔市场机遇。数字经济领域,双方暂免电子传输关税、保障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电商、金融科技企业可借助政策红利降低通关成本、拓展业务场景。

绿色经济领域,协议覆盖新能源研发、绿色技术应用等8大优先领域,光伏、锂电池等清洁能源企业可依托环境产品贸易壁垒消除政策,加速布局东盟生产基地;供应链领域,智慧口岸升级、多式联运等项目需求激增,港口智能化改造、供应链风险预警企业迎来发展契机。业内预计,随着协议落地实施,相关领域企业将充分享受区域贸易一体化红利。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