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收官“十四五”,民生“新答卷”。
“十四五”期间,长沙市天心区始终将民生“关键小事”作为区域发展的“头等大事”,用实打实的举措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从老旧危房“忧居”变“优居”,到老年食堂让“一碗热饭”暖到心坎;从优质学位扩容让教育更公平,到就业创业服务为梦想赋能……天心区以十大民生领域为着力点,用一个个鲜活故事、一项项具体成果,诠释了“民生温度”与“发展厚度”。
即日起,新湖南客户端联合“阁下天心”共同推出《“十四五”天心民生答卷》专栏,通过小切口、微视角,展示天心人用奋斗绘就的美好生活图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福芳 彭诗思
初冬暖阳下,长沙市天心区裕南街街道宝塔山社区三栋碑小区新落成的3栋米白色楼房显得格外温馨。
“元旦前搬进来,今年可以在新房过个好年。”76岁的贺建国看着正在装修中的新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里满是期盼。
天心区裕南街街道宝塔山社区三栋碑小区焕然一新。
曾经60岁的“老破小”,如今“变身”未满1个月的新居,带来的改变不只是建筑,更是新生活。
截至2025年10月,天心区已完成危房改造783处、4005户,开工在建62处,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88处。
【时代出题】
房子慢慢变老,孰解安居心头忧?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栋碑小区,是长沙市老城区典型的筒子楼。四层高的楼房外墙斑驳、楼道昏暗狭窄,一层五户居民共用唯一卫生间,臭气熏天,蚊虫遍地,没有厨房,各家各户就想尽办法或违章或占道搭建。
重建前的三栋碑小区。
“一层楼十多口人,就靠一个卫生间,排队是家常便饭。”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贺建国回忆,在室内,一览无余的大通间则集所有功能于一体,20多平方米的家可能蜗居四代人,“搭起帘子,隔断开就是每个人的卧室。”
更让人忧心的是,房屋年久失修,墙面出现裂缝,梁柱腐朽、钢筋裸露,2021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曾经眷恋的家园,成了危房。
“不是不想搬,而是搬不走。”小区120户住户,大部分是老年人,其中下岗工人、残障人士、安置低保户等低收入家庭又占多数。
三栋碑小区住户的困境不是个例,天心区作为长沙市中心城区,老旧房屋集中。2020年启动危房改造工作后,天心区持续收集信息纳入危房管理台账,数字不容乐观:国有土地上C、D级危房933处、35.55万平方米、涉及5704户居民。
安居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关切,城市危旧房屋该何去何从?
【政府作答】
政策精准托底,原址重建
2024年8月,随着一声轰鸣,三栋碑小区三栋近半个世纪的楼宇迎来重生,等待蜕变——不搬迁、不挪地,而是老房子“以旧换新”。
让群众“住有优居”。在长沙市相关部门指导下,天心区以原址重建模式推进危房改造,不仅解决住户居住安全问题,还通过完善厨、卫、水、电、气等配套功能,提升住户居住品质。
重建后的三栋碑小区。
此前,危房改造所遭遇的阻力,首当其冲的便是资金问题。
“现在两室一厅的新房,只花了8万块,空间还大了将近7平方米。”贺国强算了一笔账,加上装修费用,换新成本大概12万元,价格实惠,“更关键的是,住着更安心,也更舒心了。”
三栋碑小区重建成本为3187元/平方米,但阶梯式补贴政策和帮扶政策大幅减轻了居民经济负担:市区两级财政补贴1000元/平方米,困难家庭还可申请400-1200元/平方米的慈善帮扶,平均实际承担成本最高可降低近70%。
慈善援助也为居民“托底线”。天心区探索“财政注资一点、区属企业捐献一点、社会企事业单位捐赠一点、行业部门募集一点、机关党员干部带头捐一点”模式,募集设立慈善资金池,2022年11月以来为困难家庭提供专项资金帮扶2987万元;同时,采用专业资质优、社会责任强且自愿奉献的爱心企业,以几乎“零利润”方式承担危房重建援建任务,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资金成本。

坡子街街道碧湘社区马益顺巷危房改造前后对比。
建设什么样的家园,居民同样有话说。“希望布局更合理一些”“适当增加些公共配套”……在改造过程中,裕南街街道宝塔山社区先后多次召开居民会议,从材料、外观和空间设计多维度收集意见建议,还成立居民监督委员会,邀请5名居民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材料验收等关键环节,在小区业主微信群同步公示施工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
随着一栋栋新楼房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安居梦”正在成为现实。
【百姓评卷】
危房变优居,换新一个家
“邻里没变,房子升值,生活更有盼头了。”一句心声道出居民的喜悦和期盼。
经过一年的改造,2025年9月,三栋碑小区以崭新面貌呈现在居民面前,小区配套设施也得到全面提升,燃气水电入户,新建的电动车充电棚可同时满足近50台车充电,太阳能楼道灯照亮每个楼层,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一应俱全。
“考虑到老年人居多,我们特意把原来小区入口的楼梯改成坡道,这样汽车也能开进来,搬家就医都更方便了。”湖南楚湘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睿介绍。
记者在现场看见,楼宇之间的公共空间宽阔平整,空地上停留几辆汽车,一位居民喜气洋洋前来巡视新居,不少房间已经开始室内装修。
宝塔山社区三栋碑小区居民熊军拿着新房的钥匙。
“原来我住的是20多平方米的单间,现在有将近35平方米,还分出了客厅和卧室。”居民熊军摩挲着手中的钥匙,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着他的新家,透过明亮的窗户,可以望见道路尽头静谧的湘江与岳麓山的虚影。此次重建通过“以面换面”,合理优化空间布局,使房子的面积和品质都大有提升。
“住了那么多年,没想到还能大变样。”熊军回忆起以前,老房子不仅安全隐患多、空间拥挤不便,环境也脏乱差,现在他期待尽早搬进这个焕然一新的家。
“小区未来的运营也有了明确思路。”裕南街街道宝塔山社区党委书记谭艳介绍,三栋碑小区正在计划建立居民自治组织,邀请小区居民和志愿者加入日常管理,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天心区也组建了天心城市运营管理公司,探索承接危房改造后续物业服务及管理维护运营机制。
如今,在天心区,越来越多像三栋碑小区一样的危旧房屋得以“换新升值”。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