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竞技体育的历史由冠军写就,人们永远在期待下一位天才巨星。
发掘天才需要大量筛选,摆在体育人面前的难题是:既要提高项目影响力,扩大参与度,充分选才;同时,项目参与者即使没有走上攀登顶峰之路,也能学有所得,为未来人生积累资源;两者并行,才能催熟盛产天才的热土。而这条道路,就是体教融合。
长沙体教融合已实践多年,后备人才输送和校园青训建设齐头并进,成果丰硕。新湖南客户端联合长沙市体育局特别推出《长沙基层教练员风采》系列报道,讲述十位奋斗在体教融合一线教练员的精彩人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霄
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央视开始转播国际顶级网球赛事。屏幕里,华裔名将张德培奔跑如风,击球如电,精湛的球技与“跑不死”的作风,深深吸引了一名正在武汉体育学院求学的长沙青年。那一刻,刘鹏程的人生校准了方向——他下决心选择了网球专业,以此为业,以此为生。

毕业回到长沙,他面对的是一片网球荒地。没有标准场地,没有培养体系,甚至没有几个孩子知道网球。二十六载春秋流转,如今的长沙网球队,已发展成日常训练覆盖数百人,各年龄段梯队健全,各级别比赛多点开花,已然是湖南网球青训的翘楚。而刘鹏程正是那名一路推动着长沙网球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拓荒者。
1.从泥巴地出发:拓荒者的初心
说起长沙网球青训的开端,刘鹏程总会提到他的师姐刘花谊。二十多年前,在老贺龙体育场顶圈马路旁的一块泥巴空地上,刘花谊用一个自制的木支架扯起一副旧球网,带着几个孩子训练。刚从武汉体院毕业、怀揣专业网球梦的刘鹏程第一次见到这般场景,内心震惊,还夹杂着一丝沮丧。
“如此简陋的条件,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那时候,整个长沙市只有东风体育场建了一个标准网球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刘鹏程有些迷茫。看到师姐近乎执拗的敬业,家长们质朴的信任,还有孩子们眼中对那颗黄色小球最纯粹的好奇与喜爱。“人定胜天”,这句老话在他心中响起。

刘鹏程决定留在这块网球运动的荒芜之地披荆斩棘。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完整年龄梯队的长沙队。长远规划则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掘竞技天赋突出的苗子,向上级专业运动队输送;另一方面,系统培养体育特长生,进入高校深造,未来成为教练、体育管理或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扩大网球运动的人口基数。
事实证明,刘鹏程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赛道。网球运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是个高度商业化的项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网球事业也一飞冲天。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超过2000万网球爱好者和5万块网球场,两项数据均排名世界第二。
网球火了,除了对这项运动的喜爱和认可,还有家长的殷切期望。市场化程度高,且国手实力强、形象好、号召力大的网球运动,成为众多家长的选择。

“长沙网球青训,一直在发扬个性化训练、针对性训练的特点,要能为年轻的网球运动员指明方向,争取早日孵化出李娜、郑钦文那样强大而优秀的国际巨星。”刘鹏程相信,基础打牢了,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优秀的运动员会冒出来。
2.与孤独共舞:细节成就完美
网球是孤独的运动。选手独自站在场上,没有队友可随时依靠,而教会孩子们在孤独中寻找力量,在静谧中爆发能量,是刘鹏程的核心理念。
他有个“三重认知”修炼法。技术层面,他强调用千锤百炼的标准化动作构建“确定感”。心理层面,他引导队员将“孤独感”定义为“强者的专属训练场景”。人生层面,他致力于将赛场独处的能力,转化为队员终身受用的“心理韧性”。

这份对“孤独”的深刻理解,沉淀在每一场训练中。长沙的夏天,球场地面温度常飙升至四五十度,灼热的空气炙烤着皮肤;寒冬腊月,寒风如刀,冻僵的手指握拍都困难。二十多年来,刘鹏程几乎牺牲了所有周末和假期,始终坚守在场地上,与队员们一同挥洒汗水。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鹏程极度“严格”,却又极度“宽松”。
他的“严格”,体现在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上。训练中,他很少坐在场边指挥,几乎永远是站着,或者不停走动、观察、示范、纠正。共事十几年的同事开玩笑说:“网球场上每一个角落刘教练都很熟悉,但是他跟球场上的座椅不熟悉。”

在比赛输赢方面,刘鹏程又展现出极大的“宽松”。对于队员的失误,他极少训斥,更多的是平静地分析、讲道理。他坚信青少年训练切不可拔苗助长。一名队员说:“刘教练更关心我们是否理解了,是否努力了。”
这种宽严相济,源于刘鹏程的育人观。他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去年省锦标赛上,一名11岁的小队员击球球速过快,击中对手面部。虽然按规则得分有效,并且孩子也非故意,但刘鹏程赛后第一时间找到队员,“合规得分是事实,但无意造成伤害时,主动表达歉意是风度更是修养。”队员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向对手诚恳道歉。赛后,两个孩子成了经常约赛的好友。
3.体教融合的网球样本
作为基层教练,刘鹏程从未停止对训练理念和方法的探索。他认为,传统的“经验执教”必须转向“科学引领”。刘鹏程撰写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曾荣获湖南省体育局论文一等奖。在他看来,体教融合是给网球项目装上教育引擎,实现双向赋能。

在长沙市网球队,刘鹏程强调训练必须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他帮助队员成为“时间管理大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成为常态。二十六年来,队员在各级赛事中崭露头角,更多的孩子凭借网球特长考入理想的高校。最让他欣慰的是,还有不少学生走上教练岗位,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
他认为,基层教练的责任,不是成为聚光灯下的英雄,而是做角落里默默发光的火种。傍晚时分,结束训练的刘鹏程陪孩子们一起收拾器材。夕阳余晖洒在网球场上,映照着孩子们汗涔涔却活力十足的脸庞。

回首二十六载,刘鹏程最自豪的并非某个具体的冠军奖杯,而是亲眼见证了长沙网球青训体系的每一步成长,是每一个网球少年发现或者发展出更好的自己。这片昔日贫瘠的网球荒地,正在被浇灌成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网球人才的培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是砖瓦,战术是蓝图,体能是钢筋,心理是混凝土,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人更好的成长”。刘鹏程用坚守与奉献添砖加瓦,绘制蓝图,为一批批长沙的网球少年,构筑起通往梦想的钢筋混凝土基座。道路已经铺就,更多的精彩,等待后来者书写。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