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茜 通讯员 周靓
暮色四合,街巷披上一层温柔的纱衣,在长沙县湘龙街道,凉亭下、公园里、长廊间,一盏盏灯渐次亮起,党群围坐——没有会议室的距离感,只有家门口的亲切坦诚。这便是今夏湘龙街道持续推进“湘哥龙妹”在身边“小区夜话”的生动一幕,一场场没有门槛却有温度的夜谈,悄然绘就为民办实事的新图景,也映照出党员干部在一线转作风、于实干中提能力的生动实践。
阵地下沉
议事厅开到居民身边
“小区夜话”不是简单的座谈会,而是湘龙街道立足城市社区特点,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组织、阵地与资源“三合一”的治理实践。
——下好“绣花功”,织密服务网
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部署下,湘龙街道在今年7—9月将“夜话”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由社区党总支书记牵头办,办线部门联合办,推动居民诉求件件有回应。
党组织如何成为社区服务的“贴心人”?湘景社区书记艾东洲带领“夜话团”创新“漫步议事”,在小区里边走边聊、现场“问诊”。在金三华邸小区,面对居民提出的门禁安全、停车难题等“心头事”,他现场对接、即刻响应。
湘景社区艾东洲带领“夜话团”边走边聊、现场“问诊”。
在草莓街区的夜话中,面对文明养宠、健身器材松动、垃圾桶点位调整等20余条诉求,社区书记邹澳化身高效“接单员”,小事立行立改,难事限时督办。
问题在哪发现,就在哪想办法,不让问题“过夜”,让组织引领与需求精准对接。
——盘活微阵地,链接好资源
凉亭、公园、广场、架空层……这些居民身边的公共空间,都被巧妙用起来。
湘贸社区以“红色合伙人”机制,联合水业集团等7家单位,现场提供服务。
在湘瑞家园,小区凉亭成了夜话现场,居民摇着蒲扇,与社区干部、物业围坐一圈,停车秩序、老人出行等数十条诉求与“金点子”不断涌现。
楼下夜话,土桥社区书记24小时开机的承诺打开了居民话匣子,大家畅谈门禁、座椅安全等身边事,社区民警现场答疑,让夜话充满人情味。
湘贸社区则以“红色合伙人”机制,在长永佳苑的“凉亭夜话”中,联合水业集团等7家单位,现场设政策咨询台,派发清凉礼包,建立“需求清单”由合伙人认领解决。
一方阵地,一个同心圆,绘就了共建共享的新图景。
——夜话+N,文明润民心
“夜话”不止于议事,更融政策宣讲、安全教育、文化惠民于一体,让宣教更接地气,也让夏夜文化生活更丰富。
湘绣社区将夜话与“红色电影进小区”相融合。
湘滨社区在山水湾WS区的夜话中,社区民警和干部用乡音土话讲解防溺水、反电诈知识,让政策宣讲在轻松氛围中悄然传递。
龙塘小区别开生面的“夜话”在歌舞声中拉开帷幕。台上,市歌舞剧院惠民演出好戏连台;台下,“点亮星光夜话”同步开聊,政策与服务送到居民身边,吸引300余人参与。
湘绣社区巧借“红色电影进小区”的东风,将宣教课堂搬到了光影之下,将消防安全、网络反诈等实用知识,以面对面的方式送到居民手中。
长湖社区将文化惠民活动与安全宣教融合,点亮夏夜。
湘龙“夜话+”为文明“搭台”,让政策与文化在居民家门口“同台唱戏”。
服务直达
急难事办在群众眼前
“小区夜话”,关键不在“说”,而在“做”。它展现出基层治理的速度与温度。
——闻声而动,响应有速度
干部主动下沉,变“等诉求”为“找问题”。一句居民建议,能激起多大涟漪?
秋季公益艺术培训落地盘龙社区,人气旺盛。
在盘龙社区,魏女士关于丰富文化生活的提议,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通过对接县文旅局,推动2025年秋季公益艺术培训落地,成功开设声乐、广场舞课程。
金鹰机电大市场五金店老板王强在夜话中反映垃圾清运不及时。党员叶勇波当场认领,第二天协调物业调整清运时间,三天后店前环境焕然一新。
“头天说,第二天就清静了,这速度,没的说!”家住水渡家园的朱女士反映水渡河市场凌晨卖龙虾噪音扰民,社区当场对接市场方,迅速敲定整改措施。
从问题抛出到解决落地,高效顺畅的办事闭环让居民感受到“夜话议事圈”的效率。
——接单即办,落实有力度
居民反映的问题,坚持“现场能办不拖延,需要协调紧盯办”。
卫星路上,新增设的护栏和标识便利居民出行。
居民反映恒广国际景园小区人行通道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党总支书记在“凉亭夜话”上现场办公,三天内完成通道改造与标识增设。
星城春晓小区有业主在过道加装铁门,经夜话平台组织调解,社区书记耐心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高效化解难题。
在中南汽车世界社区,一场“物业服务大家谈”夜话汇集众多声音。次日便联动物业各责任单位,将问题清单转化为解决方案与兑现时限。
从“会场热议”到“现场实干”的无缝衔接,用行动让居民看见改变、感到力度。
——民有所呼,回应有温度
从一盏路灯、一处台阶,到老人用餐、儿童娱乐,居民口中的“小事”,都是干部心中的“大事”。
石子社区在架空层的夜话中,大家畅所欲言。
“姚爹,您上次反映的地面破损,已经修好了!”在银盘鑫城的凉亭夜话中,一场特别的“验收”正在进行。“破损路面修复到位,水池围栏加固到位!”社区“马上就办”让居民倍感踏实。
石子社区在架空层的夜话中,居民从“孩子教育”“养老服务”聊到“小区绿化”“社区活动”。社区书记当场敲定,当月联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唱歌比赛。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居民倍感舒心、暖心。
能力生长
好作风融进日常经常
“小区夜话”带来的,不仅是问题解决,更是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和党群关系升温。
——从“坐堂办公”到“上门服务”
干部们走出办公室,深入小区院落,与群众同坐小板凳,面对面倾听,实打实解题。
水渡坪社区把会议室“搬”到户外凉亭。
在南塘冲社区,一句“我们只会把问题记‘小本本’的!”幽默开场,瞬间拉近干群距离。在保利广场的夏夜广场上,社区干部文涛主动走进纳凉人群,一句“我是负责安全生产的”自然开场,随即在现场接单答疑。
水渡坪社区则把会议室“搬”到户外凉亭,利用傍晚闲暇,让白天上班的住户也能参与议事。居民们感慨:“社区主动‘搭台’,我们愿意‘唱戏’!”
“不用跑社区、不用等会议,在家门口就能和干部唠家常、说问题,感觉自己真正参与到了小区治理中。”居民的点赞,道出了这种工作方式转变带来的获得感。
如今,通过一次次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题,小区已成为干部能力提升的实践课堂。
——从“陌生干部”到“熟人干事”
频繁的“夜话”互动,让社区干部对辖区的人情、事务越来越“熟稔”。
刘广组织居民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这一转变,在万景社区年轻干部刘广身上得到生动体现。初到社区时,居民客气地称他“刘干部”——礼貌中带着距离。
改变从“小区夜话”开始。“我是小刘,大家有事都可以找我。”这句朴实开场白,成了打开居民心扉的钥匙。随着夜话深入,刘广对社区的了解从纸面走向实地:独居老人期盼更多关怀,文艺爱好者渴望参与活动……民生细节汇成鲜活的“民情地图”。
“小刘,楼栋灯不亮了记得催一下!”“小刘,来恰点西瓜!”称呼的转变,见证着党群关系升温。如今,在湘龙街道各个社区,越来越多的“刘广”们完成了从“陌生干部”到“自家人”的蜕变。
——从“物理相近”到“心理相亲”
“小区夜话”拆掉了干群之间的“心墙”,搭起了真诚交流的“连心桥”。
柳楠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帮助老年人退休认证。
家住湘郡社区83岁的唐健丽娭毑最近喜上眉梢,爱写作的她最近发表了文章,一次“夜话”道出视力差、不懂电脑这桩心事,被社区干部柳楠记下。夜话后,柳楠主动联系,“楠妹子,累你了”唐阿姨拿着几页皱巴巴手写纸到社区,为她誊稿、整理、投稿。一来二去,唐娭毑的文字见了光,心里也把柳楠当成了自家人,如今总亲热地唤她“楠妹子”。
在潇湘路社区的夜话会上,居民骆嗲嗲的一番话道出许多人的心声:“以前总觉得都不认识,今天坐下来一聊,才发现干部们想法多、又热心!”
一次次夜话,一场场交心,这种零距离、心贴心的互动,不仅增进了理解信任,更汇聚起基层治理的广泛合力。
据统计,今年7月至9月,湘龙街道20个社区已开展“小区夜话”180余场,覆盖群众80000余人,收集问题410个,已解决325个,并持续推进中。
这个夏天,围坐畅谈的身影,成为湘龙街道基层治理最动人的风景。小小“夜话”,话出了民生温度,话出了治理效能,更话出了党群同心、共创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