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4日讯(记者 李治 通讯员 易盛艳 张文博)橘红色的龙门吊在铁路轨道上空来回游走,把一个个装载汽车及零配件、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货物的集装箱准确地吊装到列车上,这是近日记者在长沙国际铁路港现场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三季度,中欧班列(长沙)进出境开行363列,同比增长111%;进出境标箱数29828箱,同比增长111.5%;进出境货值48.01亿元,同比增长14.9%,运输效率进一步提升。
“稳定的铁路物流为企业‘出海’拓宽了通道。目前我们服务近400家生产企业通过中欧班列(长沙)发运货物,出口产品涵盖汽车、工程机械、服装、家电、玩具等30多个品类。”湖南外运报关公司经理曹志娟告诉记者。
中欧班列(长沙)已连续4年保持千列规模,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从2014年10月首发至今,中欧班列(长沙)已累计开行超6000列。今年2月,长沙市成功获批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为全国14个获批城市之一。现在,平均每天都有两班运载着“湖南制造”的班列从长沙出发,奔赴世界市场。中欧班列(长沙)如一列列钢铁驼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为长沙对外贸易打开了一扇扇新窗口。“过去汽车海运出口需要45至60天,如今中欧班列(长沙)只需15天”,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副总经理伍伟恒表示,高效、安全、畅通的物流体系,为工程机械设备出口提供强有力保障,成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选择。
从最初运载电子产品等“小件”货物,到如今涵盖汽车、工程机械等“大件”产品,中欧班列(长沙)不断拓宽湖南制造的国际轨道。湖南是工程机械类产品制造大省,大型工程机械常常面临体积大、质量重、非标件装箱运输不便等诸多难题。如何更好地服务进出口企业,帮助解决企业难题?去年以来,长沙海关所属星沙海关联合湖南中南国际陆港、长沙国际铁路港等部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推动中欧班列与湖南本土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创新国际运输解决方案和通道新方式上进行大胆尝试。经过多次设计与工艺改造,设计了适应体积大、质量重、非标尺寸重工装备的装箱辅助架构,班列可根据不同企业货物规格特点,量身定制运输专列,让企业原本无法正常装入集装箱的货物成功装箱,在国内创新实现了“非标产品适箱化改造”,突破了重工装备出海的集装箱规格限制,成本也得以大幅降低,有效解决了重大装备运输难题。中联重科、星邦智能、吉利汽车等大批企业受益,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目前,中欧班列(长沙)常态化运行“精品线路”12条,辐射欧亚大陆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个城市。班列运载的出口货物中,日用品、消费电子产品等小宗拼箱货物占比将近50%,中小企业多样化拼箱已成为班列发运常态。
为保障中欧班列(长沙)顺利发行,星沙海关不断提升智能监管水平,采用H986大型机检系统对集装箱进行检查,实现非侵入式快速查验;实施“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将出口拼箱货物查验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综合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5%;与铁路、运营企业、场站建立沟通机制,提前调配人力、设备资源,确保货到即查。
据统计,仅9月,中欧班列(长沙)进出境就开行82列,同比增长46.4%;进出境标箱数6840箱,同比增长50.6%;进出境货值14.10亿元,同比增长9.3%。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