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 润三湘——文明中国·湖南行见闻之二@湖南日报要闻头条

2025-10-14 08:12
字体:【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10月14日03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卓萌 王文 雷鸿涛

湖湘大地,家风文脉绵长。晚清名臣曾国藩以家书传世,其治家理念成为湖湘家教文化的重要源泉,映照出湖南历来对家风建设的重视与传承。

秋日,记者行走三湘四水,感受各地家风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如秋风送爽、摇动硕果,家风建设正凝聚成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悄然塑造着新时代的文明气象。

耕读传家,沃土深植文明根

湖南,是全国水稻主产区和教育大省,“勤耕重读”之风浸润三湘。捞刀河畔的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个小村庄已走出31位博士、176位硕士和千余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走进秧田村,只见家家户户大门上“勤耕苦读”“尚勤俭”的祖训格外醒目。村口,5米多高的博士文化墙与孔子塑像相映成趣,28位博士的学术成就与成长故事,生动述说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我们村马上要新建一面更大的博士墙!”村支书兴奋地说,“要让更多娃娃以他们为榜样,把读书的风气传下去。”

沿着平浏古道,一座古香古色的江南四合院——秧田耕读文化馆静静矗立。馆内,“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家训高悬正中,老犁耙、旧课本、泛黄的录取通知书等老物件整齐陈列。这座全省唯一的村级文化馆,用2000多件实物、图片和雕塑,展示秧田村耕读文化的发展变迁。该村还将耕读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对培养出博士的家庭授予“书香家庭”荣誉,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

大渔塘畔,树木掩映下的秧田村农家书屋格外清幽。这栋由村民张秋香无偿捐献的老宅,如今藏书2万余册,2023年入选“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以前农闲时大家打牌,现在都来书屋看书。”正在整理书籍的村民王解花笑着说。她和丈夫罗建求曾“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如今儿子罗伟平已成为湖南大学博士、教授。

耕读精神不仅孕育人才,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秧田村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打造“博士村研学实践基地”,56户村民开起民宿,日接待能力达5000人次。从秧田村走出去的乡贤心系故土,村民罗平为修桥建校捐资120万元,在广东创业的“80后”陈就积极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格言治家,方寸之间见规矩

9月27日,石门县夹山镇福田农耕文化馆,墙上镌刻的治家格言格外醒目。一旁的活动室里,该镇杨坪社区第三季度家庭文明档案评议会正在进行。翻开档案,有村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记“红榜”的,也有义务参与村组劳动加分的。“大家把治家格言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镇文化站站长钟克宏说,“我们通过格言‘软约束’、档案‘硬规矩’,规范言行,教化人心。”

夹山镇曾是皂市水库移民重镇,2009年3000多名移民迁入后,违规赈酒、邻里纠纷等问题突出。当地深挖“格言治家”传统,收集1.3万条民间谚语,2011年提炼形成880字的《夹山治家格言》。“来去自由喝杯茶,家族赈酒不收情”“骂不断的邻,打不断的亲”等源自生活的智慧,被刻进祠堂石碑、编成竹马戏、写入校本教材,成为群众日常行为指南。

2019年,夹山镇以杨坪社区为试点,创新推出“家庭文明档案”制度,将《夹山治家格言》内容细化为“红、黄、黑”三榜,构建起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全镇17个村(社区)相继成立“家庭文明档案协会”,村民自主议定细则。杨坪社区将“子女考上一本记红榜”“违规赈酒记黄榜”等61条细则写入档案,汉丰村针对邻里纠纷设置“自行和解不记黄榜”的柔性条款。各村居还设立“文明积分超市”,红榜积分可兑换生活物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制度推行以来,杨坪社区治安案件下降60%,“红榜家庭”成为婚恋市场“香饽饽”。近3年来,社区居民自发捐资助学超过10万元。“全国文明家庭”杨群康家庭连续14年为孤寡老人送年货,带动社区成立13支“格言志愿服务队”,善行蔚然成风。目前,全镇已有10899户家庭获评文明家庭,占总户数的81%。

好家风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激励群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陶家岗屋场打造“一馆五园”,发展乡村采摘,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忠勇立家,家国情怀铸丰碑

“忠心献给国家,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9月28日,桃江县第一中学,二等功臣张斌的父亲张龙武分享“四心”家风故事,道出了桃江儿女的价值追求。

2023年6月,张斌所在的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位桃江大栗港镇走出的空军一级飞行员,已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素有“南竹之乡”美誉的桃江,更以“功臣之乡”闻名。作为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桃江为国家输送257名飞行员。近3年,丁阳、罗胜科、李明3名桃江籍解放军战士荣立一等功;2019年以来,桃江籍官兵共获4人次一等功、40人次二等功、334人次三等功,涌现出为国防事业牺牲的温涛、温伟彬等英雄。

“功臣之乡”的密码,藏在深植于心的家风家教。一等功臣、海军特级飞行员丁阳的母亲文永珍说:“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努力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桃江的家风传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位于鸬鹚渡镇张子清村的子清家风馆,记录着红军早期杰出指挥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子清“做人当有鸿鹄志,君子耻作害民官”的人生信条,以及《张氏族谱》“治国本于齐家,而教家亦犹教国”的训诫。革命家庭“齐家”与“治国”统一的理念,至今滋养着这片土地。

桃江加强功臣优抚宣介,让好家风浸润万家。为立功军人送喜报仪式庄重热烈,对二等功及以上荣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送达。敲锣打鼓、悬挂横幅、宣读喜报、分享家风、合影留念,一环不落。“仪式感”拉满,增强了军人自豪感,激励更多桃江儿女矢志报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以及展板、主题演讲、微话剧、花鼓戏等形式,功臣家庭的好家风事迹广泛传播。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湖南各地探索符合实际的家风建设路径,让优良家风家教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的城乡大地生根发芽。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忠勇报国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