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育新人——文明中国·湖南行见闻之一@湖南日报要闻头条

2025-10-13 06:41
字体:【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10月13日02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霄

石门县第五完全小学以体教融合助力校风学风显著提升;安化县马路镇中学打造乡村少年宫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湖南雨花非遗馆推出“非遗云课堂”,让非遗走进校园……9月底,“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湖南,探访湖湘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湖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工作始终,全力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未成年人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特色思政课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如何让思政教育跳出课本局限、贴近生活实际,成为关键课题。

长沙市雨花区万境小学给出了创新解法。学校深挖长沙红色文化内涵,将“精神财富”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常态化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依托学校毗邻圭塘河的地理优势,开发出一系列融合生态、文化、民生的五彩特色课程,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

湖南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程,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常态长效、入脑入心,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年3月15日,“第一师范”大思政课首场公益课堂正式面向大中小学生免费开课,近百名青少年学子走进湖南第一师范,沉浸式体验百余年前革命先辈的热血青春岁月。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介绍,“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分为“第一师范”青春课堂与“第一师范”红色讲堂两大主题,青春课堂以沉浸式互动为核心,打造寓教于乐、注重参与的体验课程,红色讲堂则通过名家讲座、微论坛等形式在文物旧址现场开课。

图片来源:新华社

“思政课应该多点‘泥土气息’。”安化县结合县域特色,精心开发校本思政读本,覆盖全县85%以上学校,将安化黑茶文化、梅山精神等本土文化符号融入教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农家书屋,开展“梅山有礼”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七彩假期”“书香假期”系列活动,填补农村留守儿童思政教育“假期空档”。

如今,思政教育正不断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教育厅主办、湖南教育电视台承办的“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以全媒体打通育人平台,以思政为主线,凝练德育、生命、法治、劳动等育人主题,形成新时代“立德树人”模式。

截至今年9月,共制播网络思政大课86堂,覆盖全省1000余万名中小学生,相关课程被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新疆、西藏、广西等地作为重要德育资源引入推介。

传统文化在校园美育中绽放新光彩

在湖南雨花非遗馆,李爱莲和她的女书是“流量”担当,很多中小学生来此体验、书写,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9月30日,记者见到李爱莲时,她正在教一位10岁孩子写女书体的福字。“在学习写女书的过程中,青少年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博大精深,这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李爱莲介绍,去年接待研学学生3万多人次,并与中雅培粹、南雅中学等中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湖南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介绍,目前馆内已聚集300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结10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作为展示湖南传统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场馆开发了30多个非遗研学体验项目、16门非遗特色劳动课程。在全省率先推出“非遗云课堂”,联合200多所中小学共同打造非遗传承劳动工坊和非遗校本课程。

为推进非遗活态保护和传承,湖南将非遗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校教学体系,以课堂为核心阵地,以校园为展示舞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美育中绽放新光彩。

常德丝弦、渔鼓等表演与现代科技互动,让体验的学生惊呼。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探索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路径,让学生亲近非遗、深度体验、创新传承,实现古艺与新技的有效对话。学校还打造非遗课程体系,定期开展非遗项目体验活动,涵盖桃绣、木雕、版画、木工、陶艺等1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

2015年以来,岳麓书院利用丰富的国学资源,每年组织学生到宁乡南轩中学、岳麓区中小学开展“国学进校园”公益活动。依托趣味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国学、爱上国学。

“我特别喜欢书院里‘实事求是’这块匾额。它承载的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为我们新时代青少年提供了精神坐标。”从一个先天性双耳失聪的聋哑人,成长为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咸嘉小学学生刘静远表示,岳麓书院深度游后,自己深刻感受到了个人成长与时代相融的力量。

体教融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新动能

从煤渣场地到国际赛场,石门五小足球队的“山里娃”用十年时间,凭借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和永不放弃的精神,闯出了一片天。

安化县马路镇中学女足连续两年夺得县运会冠军,打造“体育强校”亮眼名片,并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涵盖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联赛,为乡村孩子全面成长搭建平台。

湖南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改革,让“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实现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增强和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双突破”。

长沙队队员、雅礼中学学生李悦宁一记精彩的吊射破门,打破场上僵局;衡阳队队员、衡阳市八中16岁小将汤军被球迷亲切称作“世界波小王子”;永州队队员、陶铸中学学生唐梓铨在关键时刻连进两球,帮助队伍扳平比分……

今年秋天,湘超赛事的热烈氛围刷屏湖南人的社交平台。赛事明确规定,每支队伍每场比赛必须派3名以上中学生球员同时上场,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中学生球员成为赛场主力,在所有参赛队员中占比高达39.6%。

2024年8月底,湖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标志着全省中小学开启“全员文体”模式。在各地积极探索下,湖南逐渐形成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队伍、校校有比赛、地地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目前,全省已建设全国足球特色学校2429所,青少年校园足球全国试点县区8个,省级试点县区18个;此外,还拥有全国篮球特色学校300所、全国排球特色学校50所。

体教融合,为具备体育专长的青少年人才搭建了通往更高平台的桥梁,唤醒了校园热爱运动的因子。越来越多的湖湘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在运动中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全面健康成长。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