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特稿丨长沙县安沙镇:小院经济绘新景,满院生辉促振兴

2025-10-09 06:24
字体:【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10月9日08版

小院经济绘新景,满院生辉促振兴

长沙县安沙镇创新升级安沙满“院”生活计划,解析以“小院经济”为支点,开启城乡资源双向奔赴的实践密码

王 茜 阮霖浩 易骏康

金秋时节,漫步长沙县安沙镇,松雅湖畔农场的草坪里人流如织,龙华岭村的老宅木门后藏着一个艺术秘境,非遗工坊的指尖流转着千年技艺,露营基地的星空下满是欢声笑语……曾经散落乡野的闲置院落,如今已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宝藏地”、村民家的“致富院”,更成为安沙镇破解乡村振兴命题的“金钥匙”。

2024年,安沙镇从辖区200多个闲置院落中精选80余个精品小院,组建“招商突击队”,以短视频、直播为媒发布“院子认领令”,“长沙安沙好院子”计划由此启航,通过让沉睡的老宅、荒地“醒过来”,初步探索城乡要素流动的路径。

2025年,安沙满“院”生活计划应势而生,以“小院经济”为支点,以“一院一特一线一平台”为核心,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不断深化“小院+N”融合业态。不仅要让院子“活起来”,更要让产业“强起来”、村民“富起来”、城乡“融起来”。

截至目前,安沙满“院”生活计划已成功认领52个村民闲置院落,盘活集体资产2处,引进落户企业3家,实现文旅综合收益超30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小院经济”激发乡村活力的特色路径。

从“长沙安沙好院子”计划的初步探索,到安沙满“院”生活计划的全面升级,安沙镇正以“小院”为笔,在城乡融合的画卷上,绘就了“院落美、产业兴、村民富”的生动篇章。

安沙镇正以“小院”为笔,在城乡融合的画卷上,绘就了“院落美、产业兴、村民富”的生动篇章。(资料图片)

从“闲置老宅”到“文旅新宠”

主理人匠心点亮“诗与远方”

推门是绿,抬头即画。这是如今走进安沙镇龙华岭村“马林的莫奈花园”乡村画室的第一感受。谁能想到,这片被绿植环绕、艺术气息浓郁的庭院,曾是美术老师马林记忆中的童年老宅。

“乡村需要人气,更需要带着不同想法和技能的年轻人回来。”当了解到安沙满“院”生活计划后,马林毫不犹豫地接过改造老宅的“画笔”。褪去墙面的斑驳,种下四季的花草,将画室搬进庭院,让颜料与泥土对话……马林的改造没有大刀阔斧地拆建,而是保留老宅的肌理与乡愁,再注入艺术的灵魂。

如今,“莫奈花园”不仅是马林的创作基地,更成为美术爱好者的“田园课堂”、游客打卡的“艺术秘境”。每到周末,这里便挤满了前来写生的学生、追寻宁静的游客,画笔在纸上勾勒田园风光,笑声在庭院里回荡,曾经冷清的老宅,如今满是烟火气与艺术感。马林的实践,正是安沙满“院”生活计划的生动缩影,通过盘活闲置院落,引进有想法、有情怀的主理人,让“方寸庭院”变身“流量资产”,更成为承载城乡居民“诗与远方”的载体。

同样在安沙镇书写“荒地变宝地”故事的,还有金融从业者陈美丹。

跨界农业,对陈美丹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安沙镇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安沙满“院”生活计划的政策支持,给了她十足的底气。“了解到计划后,我和合伙人一拍即合,决定把松雅湖畔的50亩荒地改造成亲子农场。”400万元投资,数月的精心打造,“禾田・松雅湖畔农场”应运而生——荷塘里养着农家鱼,田埂边种着时令蔬果,网红打卡点与农事体验区相映成趣,既保留了田园的本真,又契合了城市游客的需求。

今年“五一”开业后,短短十日,“禾田・松雅湖畔农场”便凭借独特的定位与优质的服务,登顶抖音长沙市农家乐好评榜第一名,日均游客超千人。

“安沙的营商环境真的好,镇政府不仅帮我们对接资源,其他小院的主理人也会互相分享经验、推荐客源。”陈美丹的话语里满是感激与信心。如今,农场不仅承接了深蓝汽车、长城汽车等知名企业的团建活动,还推出了“亲子农事体验营”,让城市孩子走进田间,感受农耕乐趣。

从金融职场到田园农场,陈美丹的跨界成功,印证了安沙满“院”生活计划对“多元主理人”的吸引力,更证明了“小院+文旅”模式的市场潜力。

市民朋友正在“花田集市”选购鲜花。阮霖浩 摄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生”

政企社联动激活发展新动能

“以前觉得做农庄是‘单打独斗’,现在有了主理人沙龙,大家能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感觉底气更足了。”在今年“安沙好院”主理人沙龙上,春润生态农场的负责人向辉的发言,道出了许多小院主理人的心声。

安沙满“院”生活计划中,“协同”是关键词。不仅是主理人之间的协同,更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联动,形成“1+1>2”的振兴合力。

安沙镇深知,“小院经济”要从“网红”变“长红”,不能靠单个院子的“孤军奋战”,需打破业态壁垒,实现“串珠成链”。为此,安沙镇不定期举办主理人沙龙活动,统筹辖区企业优势资源,助力企业间互通有无,以“品牌塑造+主题活动”模式,策划系列文旅活动,打造“潮玩安沙”IP集群。截至目前,安沙镇已举办“秋之韵”、四季花海跑、湖湘插花、草地音乐会等活动十余场,其中非遗插花活动吸引200组家庭参与,不仅让非遗技艺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带动周边农特产品销售额显著增长,实现了“美学IP”向“消费场景”的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长沙县“村BA”赛事的举办,更是将“协同共生”效应发挥到极致的生动诠释。来自全县的24支队伍汇聚一堂,赛场边的特色集市同步开张,全县的农创产品集中亮相。安沙镇还推出“消费券联动”机制,直播观众参与互动可领周边小院、农庄、露营基地的消费券,形成“观赛—获惠—消费”的闭环。

“看完球赛,用消费券带孩子在周边游玩,吃了顿特色农家菜,感觉很划算。”观赛的市民张宇航说。这场赛事不仅点燃了乡村的运动热情,更让“观赛经济”带动了“消费经济”,实现了“美景互推、客源共享、业态共生”的良性循环。

在这场“协同共生”的实践中,政府的“保驾护航”至关重要。安沙满“院”生活计划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保姆式”服务为小院主理人排忧解难,用“安沙速度”为项目加速落地赋能。

此外,安沙镇还整合镇域资源,打造“花田集市”品牌,将农产品、花卉、共享菜地等土特产品打包推广。今年6月,联合星沙甄选举行的安沙特产专场直播,3个小时内观看人数超4万人,成交300余单,销售额达3万余元,既帮助村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又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

政府的“搭台”与市场的“唱戏”相辅相成,让安沙的“小院经济”既有政策的“温度”,又有市场的“热度”。

在越丰生态农场,既能体验农事,又能享用新鲜食材。阮霖浩 摄

从“单一经营”到“多元融合”

多元业态创新解锁致富新密码

“稻田里有稻花鱼,池塘里养小龙虾,大棚结本地香瓜,周末带孩子来玩,既能体验农事,又能享用新鲜食材,太合适了!”常客江永生口中的“宝藏地”,正是安沙镇和平村的越丰生态农场。

从建筑行业转行农业,负责人周亚民的跨界,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更让200亩蔬菜基地蜕变为“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成为安沙满“院”生活计划“业态多元发展”的典型代表。

“以前单纯种蔬菜,收益有限,还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周亚民坦言,转型的初衷是想探索“农业+文旅”的新路径。在安沙满“院”生活计划的支持下,他将200亩基地升级为“越丰生态农场”:划分农事体验区、休闲垂钓区、餐饮住宿区,推出“稻田抓鱼”“小龙虾垂钓”“蔬菜采摘”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越丰生态农场的转型,是安沙“小院经济”从“单一经营”向“多元融合”跨越的缩影。在安沙满“院”生活计划的推动下,安沙镇鼓励主理人探索“小院+N”的多元业态:“走吧去野・河谷营地”推出“院子里的相亲party”,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解锁“露营+社交”的新场景;部分小院与学校合作,开设“美育课程”“研学课堂”,让“小院”变身“校外课堂”;还有的小院引入汽车越野、房车营地项目,打造“近郊越野经济”,吸引自驾游客群……如今,安沙镇的“小院业态”已涵盖餐饮、露营、农庄、企业后勤基地、美育、研学、跨境农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院一特、多院联动”的业态矩阵。

从“静待花开”到“满院生辉”,安沙镇以“小院经济”“小切口”,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这里的每一方庭院,都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城乡资源的融合、产业活力的迸发、民生温度的传递,它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田园梦想”,延续着乡村百姓的“乡愁记忆”,更书写着城乡共富的“美好愿景”。

未来,安沙镇将持续深化安沙满“院”生活计划,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机制、培育多元业态、强化服务保障,让更多闲置院落变身“希望田野”,让“小院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