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 耕读传家——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见闻

2025-10-01 14:20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文

捞刀河畔的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以“勤耕重读”闻名,已走出31位博士和176位硕士,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村”。9月30日,记者跟随“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了这个村庄,探寻其“勤耕重读”的文化密码。

走进秧田村,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着“勤耕苦读”“尚勤俭”等家风祖训。村口的博士文化墙高5.2米,展示了28位博士的学术成就与成长故事,墙前的孔子塑像见证着这里的读书传统。

秧田村还将耕读文化创新融入美丽乡村和屋场建设,修复了有数百年历史的老龙井、罗氏老槽门等充满农耕文化气息的老建筑。“我们村马上要在老龙井那边建一个更大的博士墙!”村支书指着远处兴奋地说,“要让更多娃娃以他们为榜样,把读书的风气传下去。”

沿着平浏古道前行,一座古香古色的江南四合院——秧田耕读文化馆静静矗立。馆内,“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家训悬挂正中,老犁耙、旧课本、泛黄的录取通知书等老物件整齐陈列。这座仿古四合院是湖南省唯一一所村级文化馆,用2000多件实物、图片、雕塑等展示秧田村耕读文化与发展变迁,以及博士求学事迹。

大渔塘畔,树木掩映下的秧田村农家书屋格外清幽。这栋由村民张秋香无偿捐献的老宅,如今藏书2万余册,2023年还入选了“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以前农闲时大家就打牌,现在都来书屋看书!”正在整理书籍的村民王解花笑着说。她和丈夫罗建求曾“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如今儿子罗伟平已成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依托农家书屋打造的研学基地,还让39户村民开起了民宿,日接待量达1500人,“钱袋子”越来越鼓。

从秧田村走出去的乡贤们心系家乡,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村民罗平为修桥、建学校等捐资120万元;80后老板陈就在广东创业成功后,为家乡建设捐资1.6万元,并慰问困难户。

近年来,秧田村以“勤耕重读”为核心,通过修复老槽门祖训牌匾,打造耕读文化馆展示家风家训,将“力耕种、勤诵读”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走出31位博士、176位硕士和1000余名大学生,博士墙成为激励后代的精神地标。该村将耕读精神转化为行动准则,对培养出博士的家庭授予“书香家庭”荣誉,每年对考取了大学的学生实行一定奖励。同时,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打造了“博士村研学实践基地”。目前已有56户村民开民宿,日接待能力达5000人,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如今的秧田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耕读传家”的文明基因,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责编:王文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