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赵志高 通讯员 张兴莎
用声音唱响经典,让中华传统文化“声声”不息地流传。9月29日下午,“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湖南师大附中双语教育集团专场举行,18名选手登台亮相,展现少年风采。
此次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央广网湖南频道、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承办,近700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以声为桨,以情为舟,共赴“诵读之约”。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双语教育结硕果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号召策划推出大型文化展演活动。自2023年起,全国累计有40万诵读爱好者参与这项活动,衍生内容全网触达突破30亿人次。这一经典诵读盛会先后被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优秀网络视听作品。
“一座城市,因阅读而充盈,因诵读而鲜活。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将源远流长的文脉、灿若星河的古迹和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精神融会贯通,孕育出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自信。”央广网有声资讯部主编马惠说,“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湖南师大附中双语教育集团专场是充分展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湖南区域的朗读大会仍在火热报名中,诵读爱好者可通过央广网客户端、“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报名通道”小程序等方式上传视频作品参与海选,不收取报名费用。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这个舞台,不仅是竞技的赛场,更是交流与分享的园地。”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副书记、校长王瑛说,“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与学校倡导并践行的“有趣、有爱、有生命力”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愿今天的“诵读之约”,成为大家与经典对话的新起点,让琅琅书声响彻校园,更希望大家“品”经典、“用”经典,将经典中的智慧与当下的学习、生活连接起来,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和人格力量。
展演间隙,由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北校区的易佳莉、刘馨霞同学带来了诵读表演《月光下的中国》,时而婉转时而铿锵,细腻真挚的情感与精准的声情处理,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经典与情感的深度共鸣。这份从容的演绎,恰是学校阅读教学特色的生动缩影,学校始终以多元形式唤醒文字生命力,这才有了学子们在诵读中兼具情感温度与文化厚度的精彩呈现。
声声诵读展风采,诵读大会润校园
展演活动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进行,18位选手都是从师大附中双语教育集团下属各个学校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评委们从语音发声、情感表达、语言技巧、文本理解和形象塑造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低年级的小选手们虽然只有7、8岁,但对经典作品的演绎却充满童真与韵味。李沐沐同学带来的《我是一艘船》、谭舒桐同学朗诵的《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沈玙玙同学诠释的《木兰辞》等作品,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整个小学组的展演精彩纷呈,陈佳子同学的《中华颂》、杨欣荷同学的《不朽》、谢知悦同学的《少年中国说》等作品,展现出小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挚热爱。
中学组选手的表演则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王紫钰同学的《青春中国》、周洲同学的《海燕》、李佳凝同学的《我爱这土地》等作品,展现出青少年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意识。
经过激烈角逐,活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与会领导嘉宾为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并勉励同学们继续以声传情、以诵承志,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同时,该活动也滋润了校园。
展演环节结束后,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金奖获得者李兵和湖南师范大学主任播音员、副教授李艳分别诵读了《沁园春·长沙》和《写给未来的你》,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艺术盛宴。
活动期间,央广网湖南频道还向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授予“经典诵读示范基地”牌匾。
责编:赵志高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