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特稿丨我在开慧有丘田 乡村日子有点甜

2025-09-18 07:04
字体:【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9月18日13版

我在开慧有丘田 乡村日子有点甜

——长沙县开慧镇谱写新时代乡村“田园牧歌”

王 茜 李登峰 张 庆

清晨6时,薄雾氤氲,杨开慧烈士陵园前的汉白玉塑像在晨曦中巍然矗立。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串联起122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秸秆打捆机在稻田里轰鸣作响,“我在开慧有丘田”恋哥打卡点,游人陆续抵达打卡拍照,研学教室里的少年正临摹烈士家书的字句……

红色热土,承载着历史厚重;时代潮头,激荡着奋进力量。近年来,开慧镇始终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依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独特资源禀赋,以产业振兴为引擎、基层治理为基石、招商引资为抓手,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精耕细作,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镇实现文旅综合收入2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273%与202.5%,双双翻倍增长。这片热土,正以生动实践诠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

开慧镇和美乡村鸟瞰。

红色领航,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烈士家乡,开慧镇始终将红色文化视为发展的“根”与“魂”。秋日的杨开慧纪念馆鲜花环绕,前来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从江西专程赶来的游客小张说:“我一直崇敬杨开慧烈士,来到她的故乡,仿佛离那段革命岁月更近了。”

今年五一假期,杨开慧纪念馆景区游人如织。

为最大化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开慧镇系统构建“一核三区四翼”全域研学布局,整合杨开慧纪念馆、缪伯英故居等研学点,创新建立“政府统筹、市场主导、专业运营、品质为先”的运营机制:政府负责规划与资源整合,企业承接课程开发与活动执行,专业团队保障服务品质,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研学生态。围绕红色历史、农耕文化与生态保护三大主题,开发出《信仰小木箱》《送给毛主席的家书》等15门精品课程,让学生通过临摹革命家书、体验农事活动,沉浸式感受红色精神与乡村魅力。

2024年,全镇各研学基地接待香港、广州等省内外研学团队超1万人次。更值得一提的是,开慧镇自主培养的研学导师在湖南省首届研学旅游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和韶山联合开发的“韶山情·板仓行-我为毛主席送家书”多日研学线路获评湖南省优秀研学线路。

杨开慧故居吸引众多青少年团队前来研学。

谈及红色资源的转化,开慧镇党委书记杨骏表示:“我们不仅要守护红色记忆,更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在离杨开慧故居不远处的余家坳组,“村民夜校”灯火通明,一场家风讲座正在进行。这所夜校不仅是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是开慧镇基层党校创新模式的体现。作为首批长沙市示范性基层党校,开慧镇党校通过“党校+”模式,融合红色资源与基层党建、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形成红色与新业态互促的创新链,“板仓红”真正变成了“致富红”。

产业融合,浇铸振兴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开慧镇立足农业根本,积极探索三产融合,构建起以农业为基础、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格局。

在农业领域,开慧镇大力调整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引进培育初恋米、白沙小水果、有机蔬菜等优质品种。黄桃种植户周庄明笑着说:“我家黄桃香甜可口,一上市就抢购一空,好多游客特地来采摘。”为提升附加值,镇里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推动农产品走向更广市场。

开慧镇还通过举办汉硕星空露营音乐节、红色旅游文化节、“我在开慧有丘田”水果采摘节等特色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音乐爱好者小陈在露营音乐节上兴奋地说:“在这里听音乐、品美食、赏风景,体验太棒了!”每逢节会,游客量大增,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长沙县开慧镇集体经济分红惠及十村,项目累计分红68万余元。

“我在开慧有丘田”是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2024年,开慧镇推出该认领农业项目,以“年薪1元、全权运行”的方式引入“乡村CEO”易丹,借助其专业运营经验为项目赋能。易丹将收入无偿捐给当地,反哺乡村建设。

该项目通过“镇级统筹、村社抱团、全民参与”三级联动,整合10个村(社区)资源,破解了单个村土地、人力与资金要素不足难题。认领者可享受托管种植与“云管理”服务,体验“无需耕种、坐享收成”的乐趣。湖南高速广通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勇说:“不仅收获了绿色农产品和免费团建场地,更体验到了春种秋收的喜悦。”

开慧镇通过“我在开慧有丘田”认领农业、初恋田舍2.0等项目,吸引280余家单位(个人)参与。

2025年5月,开慧镇升级推出“我在开慧有丘田2.0——一亩三分地回家计划”,整合菜地、农房、农产品等资源,优化运营服务,打造田园生活空间。围绕“初恋”IP,持续建设初恋茶馆、初恋集体食堂、初恋田舍等消费场景,实现“春耕夏集、秋歌冬礼”四季联动,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艺术乡建也深度参与——艺术家与农户共创“蜂蜜摇摇水”包装,使农产品溢价30%,销量超20万瓶。截至目前,项目已吸引280余家单位(个人)认领,营收560余万元,打造“初恋米”“摇摇水”等在地化产品,塑造“初恋小镇”品牌形象,累计为村民分红68万余元,带动综合消费超2000万元。

生态优先,绘就宜居画卷

在开慧镇萱凡农业厂房内,种粮大户向庆伟介绍,去年回收200亩稻田秸秆,不仅节省处理成本,还通过销售饲料获利近万元。更惊喜的是,用菌基废料还田后,果园土壤明显改善,“每亩省下2000元化肥钱,果子更甜了!”

开慧镇打造秸秆生态循环农业闭环模式,养殖肉牛“吃”出循环链,秸秆变“黄金口粮”。

如今在开慧镇,秸秆实现“好料喂牛、次料种菇、废料还田”的闭环利用。全镇年处理秸秆超2万吨,助农增收1200万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25%。“科技赋能+政策兜底+农户参与,这才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镇党委书记杨骏说。

生态保护方面,开慧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保障耕地面积与质量;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截至2024年底,森林覆盖率达4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实现100%,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环境治理上,全镇以“靓丽星期五”活动为抓手,推行“一周一主题”整治模式,建立专项队伍,聚焦人居环境治理关键环节,开展站台招牌立面焕新、白色垃圾全域拾捡、病媒生物防控等主题行动。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加强污水治理,建设处理设施,提升收集处理能力;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板仓社区居民李大爷满意地说:“现在垃圾有人收、污水处理好,住得越来越舒心。”

民生为本,筑牢共富根基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聚焦就业民生痛点,今年,开慧镇高标准打造集“农村零工就业+专业服务+商会联动”于一体的零工驿站,形成“就业对接、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三大核心功能。一方面,搭建零工与企业的高效对接平台,实现劳动力资源精准匹配;另一方面,开设无人机操作、电商直播等未来产业人才培训课程,培育乡村振兴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构建青年就业创业孵化空间,助力创业项目落地成长,切实提升全镇就业服务质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开慧镇创新打造长沙市首家乡镇零工驿站,让老百姓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

基层治理充满“民生温度”:板仓社区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为老人理发、体检;开慧村推出“幸福食光”公益助餐,关爱留守老人……今年夏天,开慧镇创新打造“初恋集体食堂”农文旅场景,推出的特色菜肴,结合当地非遗体验、研学项目,形成“食宿游购”一体化产业链。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一菜一饭都带着温度。”首日体验的游客王女士感慨道,独特的“食堂+文化”体验,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重温初心使命,感受优良乡风民风。

一个个民生项目的稳步推进,为开慧镇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2024年,全镇实施有效衔接项目18个,总投资289万元,创历史新高。其中12个产业帮扶项目投资206万元,聚焦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既解决监测户、脱贫户就业问题,又带动产业发展。“民生建设不是‘输血’,而是‘造血’。”开慧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响说,“要让脱贫户有技能、从‘等着帮’变成‘主动干’。”

乡村善治,汇聚发展合力

走进开慧镇,处处可见治理有序、乡风和谐的景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模范带头投身乡村振兴。开慧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朱有志16年义务奉献,参与组织建设,传授经验、激励干部。党员刘栋说:“朱书记常讲党课、分享经验,我们都更积极了。”

村民自治方面,开慧镇完善基层自治制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加强村务公开与民主监督,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提升自我管理、教育、服务水平。葛家山村民赵文飞说:“现在村里事大家都参与,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积极性特别高。”

法治建设上,加强普法宣传,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举办法治讲座、提供法律咨询;建设法治文化广场、长廊,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同时镇级构建“1+X”模式,村级构建“3+N”模式,引导党员带头推动产业、整治环境、调解纠纷,大幅度提升了基层信访工作水平,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

德治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2025年,开慧镇开慧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评选“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道德素质,营造文明乡风。

正如朱有志所说:“乡村振兴不是看高楼,是看村民脸上的笑容。”如今的开慧镇,红色更浓、产业更强、生活更甜,正昂扬迈向共同富裕。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长沙县开慧镇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创新产业融合、优化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等一系列举措,全面布局“一核一区、两翼带动”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成效显著,打造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开慧样本”。

(本版图片均由开慧镇提供)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