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特稿丨马栏山:文创高地 万马奔腾

2025-09-18 06:18
字体:【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9月18日05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永涛 万丽君 赵志高 通讯员 李劲松 杨思思

浏阳河碧波荡漾,蜿蜒穿过马栏山,划出一道温柔的弧线。河流臂弯里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里,新业态、新场景潮涌不息。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如今,在“中国V谷”马栏山,已集聚4000余家文化科技企业、6.4万名音视频产业人才,搭建了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等22个研发创新平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动漫游戏、数字文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映照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2020年至2024年,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累计实现企业营收2771亿元、企业纳税148.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2%、17.1%。

9月15日,欣欣向荣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

让更多中国故事“出圈”“出海”

“我刚想问你,咱现在都有啥好东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官方账号“中国军号”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视频中,65岁的演员李幼斌与通过AI虚拟生成的“李云龙”同框对话,一句“逢敌必亮剑”铿锵如昔,唤起深沉的家国情怀。

该视频的制作者,正是位于马栏山的长沙创壹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通过采用真人演出+“OneStory”平台AI技术,视频精准还原李云龙充满威严的语气与神态,推出后播放量迅速破亿。有网友评论:“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两代军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内容为王,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是马栏山一以贯之的坚守。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提出的要求,成为园区发展的根本遵循。

9月15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山海团队成员对文物模型进行数据采集。

在湖南芒果数智艺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数字文博AIGC实验室,多个运行轨道和摄像机自动运转,对文物进行高速采集。工作人员介绍,基于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等自研技术,9分钟就能完成一件文物的数字化重建。数据采集完成后,还可广泛应用于影视、游戏、动漫开发,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依托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可感知”到“被应用”:《雷锋》《国歌》《毛泽东在1925》等13部红色经典影片,通过AI上色与修复,模糊的黑白画面有了新的色彩;红色多维沉浸式演艺项目《恰同学少年》,利用灯光、投影及数字媒体技术,让观众与百年前的“新青年”跨时空对话,在橘子洲成功上演1500场,成为长沙红色文旅新地标。

9月15日,俯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党工委书记曾雄表示,从马栏山出发,更多中国故事“出圈”“出海”:园区建成全国首个规模化微短剧智能译制中心,输出200多款微短剧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创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披荆斩棘的哥哥》《声生不息·宝岛季》火爆海外,掀起一股股中国文化热潮。

科技为文化创意插上腾飞的翅膀

秋光潋滟,水清岸绿。浏阳河畔,产业楼宇与生态美景相映成趣,焕发勃勃生机。

“只需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找到从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到科技应用场景打造,再到产业融合与IP衍生开发的数字文化产业解决方案。”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产业局局长邵将介绍。

每一个解决方案的背后,都是文化和科技的“强强联手”。

享有“南国摩崖第一家”之誉的浯溪碑林,汇聚颜真卿、米芾等书法大家的题刻,但因年代久远,许多碑文风化难辨。

9月15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市民在“知了青年”了解文创产品。

马栏山的“知了青年”团队,从每块石碑的数十个方位采集上百张照片,通过技术实现痕迹辨识度达0.01毫米的高精度数字成像。2024年底,基于这些数字化成果建设的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

在全息投影、互动屏幕等技术加持下,穿行其中的游客得以“沉浸式”了解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与历史名家隔空对话。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李武望说:“我们要让文物不仅‘被看见’,还要‘被看懂’。”

“美酒加咖啡,就爱这一杯。”不少咖啡爱好者应该还记得曾刷爆社交网络的“酱香拿铁”。而“撮合”茅台和瑞幸的,是马栏山上一家名叫“方实验室”的公司。

凭借独具一格的内容创新与表达,方实验室声名远扬。今年5月,新疆旅游大会期间,其打造的《交河夜游》项目,以沉浸式光影秀的表达形式,让新疆吐鲁番市的交河故城夜游项目成了全国热门景点。

支撑这些创意实践的,是园区坚实的技术基座。

4月中旬,全国首个微短剧智能译制中心在马栏山揭牌,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研发的一站式、全流程“AI视频翻译工具”正式亮相。这项技术集成了先进的算法模块,包括声音分离、说话人识别、声音克隆等,能模仿演员的音色,助力中国微短剧“出海”提质加速。

9月15日,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全消声室,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

得益于前瞻布局,园区的数字基建成效显著:多云融合调度平台、渲染平台、网络平台、数据平台等四大能力平台建设,使园区存储总量突破140PB;实施“算力入棚”,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综艺影棚集群;全国首个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万兴天幕”成功孵化。截至2024年底,园区“云网算”等新基建累计服务上云企业265家,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超9000万元。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这片融合生态活力迸发,让不少企业受益。“中国民营书业第一股”天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AI+教育”方面发力,成功扭亏为盈,今年上半年跑出了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36%的加速度。“马栏山为我们提供了人才与技术的双重支撑。”公司总裁喻宇汉说。

汇文化创新之产业、聚科技创新之人才、引视频行业之风向,马栏山初步形成以高新视频为特色,内容、制作、储存、播发、交易全链条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

6万余名青年创客“上山”追梦

入夜,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马驹计划”创业孵化基地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湖南拾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剪辑师曹腾与亿视栏山制片人周靓仍在进行“头脑风暴”。

“吃夜宵的比吃早餐的多,喝咖啡的比喝茶的多。”曾有人如此描述马栏山年轻人聚集的独特景象。

9月15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一角。

在马栏山,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长,形成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

如今,6万余名青年创客汇聚于马栏山,他们平均年龄26.7岁,成为朝阳产业里的“造梦人”“追梦人”“圆梦人”。

让年轻人青睐的,是独特的协作氛围——园区组建产业联盟,让“懂内容”的人与“懂技术”的人双向奔赴。

让年轻人扎下根的,是贴心的创业服务——从公寓到公司,上下班就是轻松上下楼,健身房、书吧足不出楼,公司甚至不必专设会议室,共享空间就能“蹭”。

让年轻人得以成长的,还有真金白银的帮扶。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刘飞介绍,园区“马驹计划”为初创团队提供办公空间、资金扶持、导师辅导和产业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有565家企业(团队)申报“马驹计划”,56个企业和团队成功入孵。

湖南大河智影科技有限公司,已构建起覆盖视频创作、影视动画、文物数字化的全链条技术矩阵,成为文化科技融合赛道的标杆力量;湖南如是数字艺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今上岳阳楼》沉浸式走读诗境剧场、《洞庭幻境》沉浸式5D生态剧场被评为湖南省文旅融合示范案例,获得游客与市场的广泛好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不仅带来青春与活力,更积蓄着马栏山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今年5月,马栏山又发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扶上马·创未来”行动计划,从场地、资金、资源等六大方面推出18条具体措施,助力大学生“背着双肩包”来马栏山轻松创业。

马栏山,既是一马当先,更是万马奔腾。这里,不仅仅是“文化+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还是当代青年追寻梦想、实现创意的“诗与远方”。

当无数梦想和奋斗融汇在一起,马栏山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