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9月15日06版
智绘新图景 营商新跨越
——长沙以数字营商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
金 慧 罗 丹 何佳蔚
数字化浪潮下,人工智能正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
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数字营商环境”,强调“倡导优化数字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释放数字经济潜力”。
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五年时光淬炼,省会长沙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将数字基因融入产业血脉,让AI红利惠及千企万户,从数字营商的“探索者”成长为“引领者”,在营商环境升级的画卷上写下大气磅礴的新篇章。
长沙宜居宜业新图景。 由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协调事务中心供图
以数据为笔,绘就营商“新范式”
金秋时节的长沙,正以数字浪潮激荡营商活力。
作为中部数字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每一届岳麓大会都汇聚着最前沿技术、最敏锐行业洞察、最前瞻的产业构想。
9月15日,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在长沙举办期间,全国首个聚焦“AI+营商环境”的主题论坛重磅启幕,汇聚政、企、学、研顶尖力量,以对话为桥、以共识为基,从高屋建瓴的主旨演讲,到思想激荡的圆桌论坛,从创新引领的白皮书发布,到彰显实践活力的创新案例通报,展现了长沙构建数字营商的生动答卷。
会上发布全国首份《长沙数字营商环境白皮书》,系统总结了长沙的实践经验,提供可复制“样本”,更填补行业空白、树立数字营商“标尺”。
事实上,长沙构筑数字营商环境已有先发优势。长沙5G、物联网、北斗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建完善,是全国首批“数据标注基地”;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医疗影像三大领域标注能力全国第一,数字经济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超级计算、芯片设计、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其“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这些基建、产业、政策的良好基础,为构建数字营商环境注入了底气与动能。
坐拥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沙如何破题发力,让数字化成为驱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关键变量”?
搭建政务服务的“高速路”。政务服务“减证办”“免证办”事项累计突破8600项,“惠企通”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免申即享”;全域执法智慧监管平台归集53万条执法数据,“放心肉智能监管”“非现场环保监测”等场景不断延伸,让智慧监管无处不在。
点燃产业升级的“引擎力”。长沙推动产业与数字深度融合,让产业基因与数字技术碰撞出璀璨火花。铁建重工“高端装备+数字孪生”施工效率提升20%;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以“文化+科技”打造“中国V谷”,2024年实现规上企业营收超过600亿元;智能网联、信创生态、生物医药等产业通过数字化场景培育,形成“一业一标杆、一域一示范”的生动格局。
架起服务企业“连心桥”。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全链条赋能”生态。企业开办实现“全市通办”,政府采购合同线上融资超18亿元,跨境贸易整体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
当“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当“政策找人”升级为“生态留人”,长沙以数据为笔,不仅勾勒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营商新貌,更描绘了城市与经营主体双向奔赴、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
以务实为尺,打赢营商“攻坚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将优化营商环境连续纳入“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发展六仗”“八大行动”“七大攻坚”等全省重点工作,为各市州锚定方向、明确路径。
然而,营商攻坚仗从不是“一路坦途”,长沙作为省会城市,主动扛起全省营商环境优化的“领头旗”,直面困难,务实行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把营商攻坚中的“拦路虎”,一个个变成了推动环境升级的“垫脚石”,持续擦亮“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金字招牌。
龙头产业链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二手设备出口或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突围的利剑,为破解其出口品控难题,湖南自贸长沙片区牵头,完善再制造及维修标准体系,优化税务监管与服务,目前已向全球20多个国家出口约30亿元设备,并在14个国家新建了80余个售后服务网点。
中小微企业“用地难”“用地贵”怎么办?
浏阳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将闲置土地“化零为整”,出台开发利用、收益分配等8项制度,打开了农地入市“大门”。目前累计完成入市成交541宗、面积11304.98 亩、成交价款超过19亿元,惠及经营主体200多家。
涉企纠纷怎么解决?
长沙县创新开展“信用+调解”应用场景建设,“平台+机制”共发力,“专业+公正”做保障,“调解+司法”托底,把矛盾解决得又快又好,既节省时间成本,又维护公平公正。
案例还有很多,长沙优化营商环境从不回避矛盾、绕开难题,而是敢啃硬骨头、敢于直面最棘手的难题。
从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协调事务中心了解到,为全力打赢营商环境攻坚仗,长沙制定出台《长沙市环境优化提升攻坚实施方案》,创新构建“1+5+30”攻坚框架,常态化开展“万名干部联万企”专项行动。截至6月底,各级干部解决困难诉求1638个,解决率91%;组织惠企活动1168场,兑现政策资金6.11亿元,惠及企业4027家;攻坚涉企难点诉求39件,办结22件,累计兑现企业账款、补偿款超1亿元。
数据背后的鲜活实例,让“长沙营商环境”从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了“友好”“省心”的真实口碑,成为这座城市吸引人才、集聚产业的“闪亮名片”。
以服务为核,领航营商“新征程”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密码”。
“没有望城经开区团队的鼎力支持,项目不可能这么快落地。”9月10日,投资4.5亿元的众能达产业园项目开工,公司董事长廖文昌为园区优越的营商环境点赞。
该项目的招引,智慧服务功不可没。
不同于传统招商的“多次对接、反复沟通”,园区仅通过35分钟的电话,便叩开了合作大门。这背后做足了功课: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行业属性、扩产需求,精准匹配智能终端产业链布局,提前梳理出用地政策、配套资源等,让沟通直击企业痛点。双方一拍即合,12天完成合作签约,并有望实现当年投产。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每天都在发生。在长沙,智慧营商不是“虚浮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
全省率先实施建设工程资质电子证照,排污许可电子证照系统“全程网办”“不见面审批”100%覆盖,居民自建房全程线上办理;
推动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深化企业变更、注销、迁移“一件事”改革,截至6月,全市实有经营主体197.4万户,同比增长8.23%;
推进“机器管招投标”改革,截至7月20日,长沙累计已通过机器管招投标系统发布招标计划275宗,发布招标公告93宗,已完成交易52宗,覆盖房建市政、交通等行业;
升级“线下招聘+云端送岗+技能展示”多元服务,截至6月底,全市发布岗位需求近9万个次……
这些服务的背后,是AI技术与长沙政务服务深度交融,是数字生态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而长沙深知,营商环境优化不仅要“减环节、提效率”,更要“强赋能、促发展”—— 毕竟产业的升级发展,从来都离不开优质营商的“沃土”,更少不了精准服务的“灌溉”。
工程机械产业向新而行,长沙经开区推出“揭榜挂帅”机制,提出了高端装备+数字孪生、高端装备+5G、高端装备+区块链等方向,培育了14个揭榜项目,打造了一批全国性的新技术融合应用“灯塔”标杆。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形成以高新视频为特色,内容、制作、储存、播发、交易全链条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2024年,园区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32%;企业税收同比增长10.91%。
大数据产业集聚高地,长沙建设开放算力平台、AI应用、智慧能源等600个智慧场景,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现已汇聚超过1400家先进计算骨干企业。
中非合作新方向,打造中非经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构建可信贸易基础,重点解决跨境结算与交易信任问题。在服务生态整合上,平台形成“线上功能+线下支撑”的协同模式,推动中非企业双向适配。
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具活力。长沙先后出台“长沙人才政策22条”“升级版45条”“研发人才政策十条”、《长沙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试行)》等,以高规格礼遇人才、以真金白银支持创新创业。2024年,长沙为4.5万人才发放奖补4.65亿元,对336个创业项目发放2230万元。
这些案例串联成长沙打造数字营商环境、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成为城市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助力企业成长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随着AI+营商环境主题论坛的召开,为长沙注入新动能、开启新起点,未来,长沙将持续深化改革攻坚,以AI赋能数字营商,积极营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生态,持续擦亮“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金字招牌,切实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更高标准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为城市积蓄前行的澎湃之力。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