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的公示》,将拟入选的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共274家,这一举措标志着智能制造在中国的进一步推进,也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记者注意到,在这份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名单中,湖南省共有8家企业上榜,其中长沙占据4席。
权威榜单勾勒长沙矩阵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开展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按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2025年版)》,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四个层级进行培育。其中“卓越级智能工厂”要求为:推动领先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并开展智能化升级探索,面向智能制造典型场景体系化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设计生产经营数据集成贯通与分析应用、制造装备智能管控、生产过程在线优化,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环节的综合优化,推动多场景系统级智能化应用。
具体来看,长沙4家上榜企业来自电子制造、电力设备、食品加工、工程机械等不同行业,体现了长沙智能制造的多元化布局。它们分别是: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终端显示元器件全业务精益协同智能工厂”、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流程智慧管控的电力终端装备智能工厂”、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链资源高度整合的中式零食智能工厂”、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柔性智能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蓝思科技此前已入选过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本次再度登榜,体现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持续投入与迭代能力。
技术创新驱动智造升级
这些上榜企业的背后,是众多技术创新的支撑。
在铁建重工的焊接车间,六轴机器人正灵活挥舞焊枪,在厚重的盾构机部件上精准“绣”出细密均匀的焊缝。“传统焊接机器人对工件工装精度要求苛刻,柔性不足。”智能工艺研究所技术员蒲英钊解释道,“我们通过大量实验构建了全品类焊接工艺知识库,借助高精度传感器实时定位,赋予机器人‘自适应’能力, 可实现焊缝自动寻位、误差识别及补偿。”
蒲英钊参与搭建的焊接参数采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焊接参数与设备状态,实现焊接过程的智能诊断,推动质量控制转向“过程预防”。随着智能系统在下料与焊接“双线”的深入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切割精度、焊接效率与质量稳定性,更打破工序间的信息壁垒,推动核心工艺从“经验主导”全面迈向“数据驱动”。
此外,蓝思科技将云计算、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工厂建设、研发设计、生产作业等五大环节,打造14个场景应用,构建起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优化运营体系,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精准控制关键生产过程及业务模式创新,推动关键设备联网率、生产效率等关键指标显著提升;威胜信息的智能化产线上,芯片自动烧录、SMT贴片、PCBA老化等80余项工艺流程在智能化设备的加持下,单相自动化生产覆盖率提升至96%,三相自动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3%。较改造前,生产效率提升了50%。
这些智能工厂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例如,盐津铺子采用实验工厂创新研发模式,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严控品质,深挖供应链打造全产业链优势,打通全渠道,针对不同品类采取多品牌战略,全力打造休闲零食品类孵化器。多年来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建成了3个省级技术中心创新平台,拥有“实验室+工厂”的创新研发机制,200多名研发、品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100多项专利,保证了产品品质持续领先。
近年来,长沙坚持工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主线,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跃升。数据显示,2024年,长沙市智能化改造成效明显,培育智能制造企业124家、智能制造产线(车间)311条(个)、智能工位1587个。可以预见,依托这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长沙将在多领域进一步形成智造集群效应,增强区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长沙模式”。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长沙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