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指引下,长沙正以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为战略牵引,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长沙市科协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17条产业链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会资源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构建“需求牵引—协同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反哺”创新生态链,为长沙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一、学会资源赋能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中,长沙已交出亮眼答卷 —2024年强势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百强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研发机构总量达3823家,创新能级持续跃升。在此进程中,学会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其资源整合效能直接决定着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成败,成为激活城市创新基因的关键变量。
目前,长沙已构建起由16家学会服务站组成的创新服务矩阵,其中全国学会服务站与省级学会服务站各占8 家,形成“国家级引领、省级协同”的立体格局。合作网络涵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等8家国家级学会,以及省药学会、省可再生能源学会等 8家省级学会,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层级联动。尤为关键的是,这些服务站常年联动行业顶尖专家团队深度服务本地产业,包括黄伯云、庞国芳、单杨、罗安等 4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在内的“智力天团”,以高端智库力量为产业升级筑牢根基,让前沿智慧与本土需求精准对接。
具体实践中,学会服务站的“破题”能力持续彰显。中国检验检测学会长沙服务站锚定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采用“驻点式”技术攻坚模式,针对性破解特殊天气下智能驾驶系统测评的行业难题,为长沙在该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提供了硬核支撑。与此同时,市企事业科协联合会打造的“企科汇科创驿站”服务品牌,通过建设多维度服务平台、织密多层次科创服务网点,高效整合国家级与省级学会资源,组建专业化“专家服务团”深入园区与企业一线,已为近200家企业送去“定制化”科创服务,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末梢精准流动,让学会资源的“智力势能”持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二)破解创新瓶颈的关键抓手
面对长沙产业升级中高端人才短缺、成果转化不畅的核心痛点,学会以跨学科协同为刃、以产学研融合为桥,构建起破解创新梗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23—2024年,市科协精准锚定产业需求,资助的12 项高端学术活动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图学学会、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等8家学会深度参与主办或承办,形成“全国学会引领、地方学会协同”的联动格局。这一平台累计吸引89位院士、1.3万名科技工作者齐聚长沙,通过思想碰撞与技术对接,成功促成40 余项技术合作协议,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让创新势能加速转化为产业实力。
在专业领域深耕中,学会服务站的“靶向攻坚”成效尤为显著。市药学会依托“中国药学会长沙创新驱动助力服务站”与“科创中国”专家人才库,聚焦药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培训、成果鉴定等全链条服务,推动湖南尔康制药“注射用药用辅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斩获2022-2023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树立了成果转化的标杆案例。
从技术攻关到市场落地,学会服务站构建起“点线面” 结合的服务网络,累计开展135次“点对点”技术问诊,破解57项关键技术难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长沙服务站联合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完成的《新冠疫情下病毒传染的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让高端生物技术直抵民生需求;省药理学会服务站突破PEG药物长效靶向修饰共性技术和连续流制药技术,实现产品转化率提升30%、生产成本降低20%;省视光学会长沙服务站与西班牙VOPTICA公司合作的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为全眼光学检测与近视防控提供了技术突破方向。
在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上,学会服务站更以平台思维激活市场活力:超100场对接活动、近300项专利技术推广,为500余家企业搭建起创新供需桥梁。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长沙服务站打造的“总师论坛”,通过“新材料 & 终端装备供需洽谈会”等专场活动,推动数十家企业路演对接,形成近50项供需清单,直接拉动本土采购额近5 亿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长沙服务站举办的“聚力・赋能・增效”研讨会,助力企业获得 10 项专利与著作权,促成229万元技术合同交易,以精准服务让创新价值充分释放。
这些实践不仅打通了“产学研用”的堵点,更构建起 “人才 — 技术 — 产业”的良性循环,为长沙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持续的创新动能。
(三)激发人才动能的重要支撑
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语境下,学会资源正以人才富集、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成为激活城市创新基因的核心载体。用好这一“智力富矿”,既是践行“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务实之举,更是打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为长沙构建创新生态链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低空经济领域为例,作为产业策源地的长沙虽占据先发优势,却一度受困于成果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技术经理人队伍的成熟度不足,成为制约创新价值转化的核心梗阻。对此,市科协联动学会精准破局,于2025年在长沙推出全国低空经济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班,特邀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总裁马娟等顶尖专家坐镇授课,通过系统化培训靶向提升技术经理人的专业素养。这一举措不仅让技术经理人真正成为连接“实验室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关键纽带,更以人才动能的激活为支点,持续为创新链补链、为产业链赋能,为“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落地与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在更广阔的产业版图中,学会服务站的人才培育效能持续释放,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人才支撑体系:累计举办84场行业培训与37场专题讲座,为4000余名从业者注入前沿知识;组织职称评审会覆盖百余人,助力专业人才职业进阶;建成1个省创新创业博士后基地,2 名在站博士后正加速成长为科研中坚;帮助企业精准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行业顶尖专家等高端人才6人,以及硕士68人、博士15人,为产业升级注入“新鲜血液”;推动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培育长沙市 D 类人才2人、中高级职称人才293人,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成长阶梯;孵化5支创新创业大学生团队,联合高校培养硕士11人、博士1人,让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成果持续反哺产业发展。
这些实践既彰显了学会资源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中的枢纽作用,更通过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为长沙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二、学会资源赋能科技创新的路径举措
(一)建强学会服务平台,筑牢创新根基
长沙以全国(省级)学会服务站为核心载体,构建起覆盖汽车、检验检测、材料等关键领域的16家创新服务网络,推动设站单位与产业链在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耦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长沙服务站自成立以来,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导向,累计签订14项科研合同,举办14次高端学术研讨,攻克9项“卡脖子”技术,联合15家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50余次定制化科技咨询并形成6份产业洞察报告,为企业创新能力跃升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各学会服务站着力打造多层次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及行业各类平台30个,形成“单点突破 — 集群联动”的创新格局: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长沙服务站搭建的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基地,成功入选 2023 年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示范项目,树立全国标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长沙服务站牵头成立的省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推动省市固态电池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省药学会、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服务站分别构建药品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孕婴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为细分领域突破提供全链条支撑,让学会资源的“智力势能”持续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发展动能”。
(二)深化全国学会联动,汇聚高端资源
市科协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力推动与全国学会的深度联动,2024年成功引入7个涵盖环境科学、储能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科技服务团,为 50 余家企业送去“定制化”科创服务,构建起高端智力资源与产业升级需求的精准对接通道。
在具体实践中,各学会服务团靶向攻坚产业痛点:中国硅酸盐学会服务团聚焦储能材料领域,助力海利锂电突破锰酸锂研发瓶颈,推动核心技术迭代升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针对航天凯天环保、新引擎环保联合提出的“白云石矿绿色高效提纯工业用氧化镁”技术难题,组建专家团队开展“蹲点式”攻关,预计2025年将形成绿色高效的提纯工艺体系,为长沙高纯氧化镁产品抢占市场高地提供硬核支撑;市科协联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成功举办索鞍鞍体自动化焊接关键技术验证会及专题调研活动,为产业技术突破提供权威背书与路径指引。
这一系列深度合作不仅筑牢了长效协同的合作根基,更以“靶向输送”的模式让全国学会的高端资源精准滴灌产业一线,为长沙产业链强链补链注入强劲的创新动能。
(三)促进学术交流合作,迸发创新活力
市科协以高端学术活动为核心纽带,深度整合全国学会资源,推动跨领域、跨学科创新要素加速交融,让长沙的创新活力持续奔涌。2025中国图象图形大会期间,近 4000 名顶尖人才齐聚星城,9场主旨报告锚定人工智能前沿方向,46场分论坛激荡思想火花,67项科技成果与102份论文海报集中亮相,不仅促成大模型、具身智能等领域的深度知识共享,更搭建起成果转化的高效桥梁,显著提升了长沙在全国学术版图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在专业领域,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2024年累计举办大型学术会议292场次、小型活动688次,吸引超 9.4 万人次参与,交流学术论文151篇,落地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3项。这一系列活动既夯实了医学领域的创新根基,更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引擎助推产业升级,让学术交流的 “智力红利” 高效转化为科技创新的 “发展动能”。
与此同时,各学会服务站主动担当科学决策 “智囊团”,面向产业开展决策咨询73次,形成高质量咨询报告42 份。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长沙服务站《长沙生命科学未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长沙服务站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探讨》专题报告,为相关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长沙服务站编制的《长沙市汽车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为汽车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全面参考;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长沙服务站出台的《长株潭郴先进能源材料产业集群五年规划》,为先进能源材料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长沙服务站首席专家单杨院士在全国两会提交的《关于中部传统农区农产品贮藏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更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智库成果。这些举措既彰显了学会资源在智力支撑上的核心价值,更以精准决策服务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筑牢了战略根基。
三、深化学会资源赋能的重点方向
(一)优化学会服务站建设管理,锻造科创“强支点”
以“精准覆盖、效能为先”为原则,推动学会服务站向产业链纵深延伸。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长沙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产业,新增一批全国(省级)学会服务站,填补细分领域服务空白—例如在储能材料领域对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在智能装备领域联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构建“一链一站、多站协同”的服务网络。同时,完善考核机制,细化指标、突出实效,推动服务站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协同,强化其“助推器”作用。
(二)深化全国学会战略合作,构建资源“引力场”
实施“全国学会入长攻坚计划”,以“政策包 + 服务包”组合拳吸引高端资源落地。对全国学会在长设立区域性总部或专业委员会的,争取给予场地补贴、人才公寓等配套支持;对联合长沙企业、高校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争取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配套清单。一方面,由市科协牵头梳理产业链技术痛点,形成“需求清单”定向推送至相关全国学会;另一方面,邀请学会专家深度参与长沙研发中心建设规划,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绿色储能”等前沿领域的全国性学术论坛、标准制定会议引入长沙,让城市成为全国科创资源的“聚合节点”,打造资源汇聚“强磁场”。
(三)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激活创新“生态链”
搭建转化平台,定期举办成果展、路演和对接会,依托学会资源建立成果数据库以提供精准匹配。推动与园区、企业科协合作开展“产学研用”试点,加速成果转化,助力产业链强链补链。在产学研融合中发力“中试突围”,破解“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梗阻。同时,支持学会开展人才培训,开设“青年科研人才产业研修营”,由学会专家带队深入企业一线,培育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跨界尖兵”,为打造高素质队伍提供持续动力,让人才动能真正转化为产业势能,使人才成为长沙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学会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智力基石”。市科协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深化学会改革,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激发学会活力,让人才的“星星之火”聚成产业的“燎原之势”,让智力的“涓涓细流”汇成创新的“江河湖海”。坚信在各方努力下,学会资源必将在长沙绽放光彩,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长沙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赛道上勇立潮头、再创辉煌。
(作者系长沙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