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气蓬勃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聚集着无数追逐光影梦想的创业者。我们今天专访的大河智影CTO薛逸飞,他与团队选择的是一条由“硬核”技术驱动的独特路径——深耕计算机视觉与三维重建技术,为文创产业注入“智造”力量。
机缘巧合:从《浪姐》广告切入文创赛道
时间回溯到2020年。彼时,爆款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风头正劲,广告商纷至沓来。芒果TV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在已拍摄完成的节目中,高效、稳定、低成本地植入新广告?传统的后期重拍或外包方案,不仅成本高昂,在技术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上也存在瓶颈。
“当时我们内部就探讨,是否可以用我们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薛逸飞回忆道。这正是大河智影擅长的领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视频中无缝融入虚拟元素。凭借技术方案的稳定性和对本土需求的深刻理解,大河智影成功击败了众多竞争者,拿下了这个关键项目。“这不仅是一个商业机会,更证明了国产自主技术在关键场景的应用价值。”薛逸飞强调,技术自主可控确保了安全性和响应灵活性,例如紧急情况下通宵完成敏感内容的修改。
这次成功合作成为大河智影在文创领域扎根的起点。他们不仅稳定承接了芒果TV每年约10万秒的视频广告植入业务,创造经济效益超3000万,更由此建立了深度互信,开启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技术筑基:遥感功底助力“跨界”转身
薛逸飞与核心团队成员均毕业于遥感领域世界领先的武汉大学相关专业,并拥有荷兰顶尖学府的深造经历,在遥感三维重建和计算机视觉底层技术上功底深厚。“我们核心成员在国外结识,留学旨在拓展国际视野。”薛逸飞解释道。近年来,团队积极转型,并吸纳了工业设计、视觉艺术、软件工程等多领域人才,形成了多元化技术团队。
他们敏锐地洞察到,遥感领域的核心技术——计算机视觉,与蓬勃发展的音视频产业天然契合。“视频的本质也是影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于是,团队毅然将研究方向转向应用层面,将用于“看地球”的技术,用来“看”视频、“看”文物、“看”虚拟世界。从《浪姐》的虚拟广告植入,到后来联合芒果数智为山海文博提供数据采集、三维重建的核心技术和流程方案,大河智影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跨界”。
自主攻坚:打造国产三维重建“利器”
在数字文博等项目中,三维重建技术的精度和自主可控性至关重要。薛逸飞发现,当时市场上成熟技术(如国际头部商业平台RC、RK等)虽好,但存在“黑箱”问题——封装严密,无法根据国内特定需求(如适配国产算力集群)进行深度优化和修改。
“这不符合‘自主可控’的要求,也存在潜在风险。”大河智影决心自研。他们最终成功开发出一套“轻量化、可移动、低成本、易部署”的采集系统和完全自主可控的三维重建软件——“历史回声”(HE)。“从采集硬件布局、流程设计,到重建算法和软件,代码都是我们自己的,可以随时交流修改。”这套系统解决了国外软件在效率优化、集群适配等方面的痛点,为数字文博等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扎根马栏山:赛事获奖直通马驹计划
大河智影与马栏山的缘分始于一次关键赛事——“马栏山杯”国际音视频算法大赛。“我们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三等奖。”薛逸飞表示,这次获奖成为他们入驻马栏山的重要契机。园区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服务,为这个技术型初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马栏山汇聚的丰富产业资源为大河智影打开了合作之门。“园区经常组织企业对接,这种产业生态的协同效应,是单纯资金支持无法替代的。”薛逸飞提到,他们已经与园区内多家从事后期制作、CG模型、虚拟拍摄等业务的企业建立了初步联系和合作意向。
未来布局:虚拟拍摄的“轻量化”探索
当前,大河智影正将目光投向虚拟拍摄这一前沿领域。薛逸飞观察到,大型虚拟影棚虽然效果震撼,但建设和运营成本极高(单日运营成本最高可达20万元),难以普及。结合在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成功搭建小型虚拟拍摄棚的经验,团队正与芒果TV等头部机构探索合作,目标是开发更“轻量化、小型化”的虚拟拍摄解决方案,服务于短剧、直播、小型产品发布会等场景。
“虚拟拍摄的核心,如空间定位、实时渲染,依然离不开计算机视觉。”薛逸飞强调,计算机视觉始终是贯穿大河智影所有业务的核心底层技术,是他们创新的“源代码”。
创业心声:让技术“用起来,落地生根”
回顾创业历程,从荷兰归国的学术伙伴,到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薛逸飞与搭档的信念始终如一:“我们都非常喜欢学术,但认为学术应该能够用起来并且落地,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从实现《浪姐》广告植入到赋能数字文博,再到探索虚拟拍摄的未来,大河智影的创业故事,是一支融合多元背景的跨界团队,将硬核科技融入文创产业、并在马栏山这片沃土上实现技术价值转化的生动写照。他们以“自主可控”为矛,以“计算机视觉”为盾,正持续在视频文创的数字化浪潮中,刻下属于自己的“智影”印记。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