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0日讯 (熊俊逸)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中,一项“小而精”的民生工程正悄然改写着长沙县青山铺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轨迹。依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青山铺社区与广福村创新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将充电桩项目打造成强村富民的“金钥匙”,在激活绿色经济的同时,书写着产业帮扶与绿色发展的双重答卷。
广福村充电站
用心用情当好“勤务员”:干群合力推动项目落地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青山铺镇干部们秉持着用心用情为百姓服务的理念,深入基层走访。走访过程中发现,青山铺镇紧邻长沙经开区任弼时工业园,往来的小货车和电动车数量众多,充电需求极为迫切。与此同时,通过全面的 “三资”排查,干部们找到了一条盘活闲置资产的有效途径 ——利用闲置场地建设充电桩。
然而,项目伊始便面临诸多难题。项目如何规划定位?资金从何处筹集?权益又该如何分配?这些问题在乡村振兴项目规划中并无先例可循。但困难并未阻挡前进的步伐,镇上的乡村振兴专干积极主动地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详细阐述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争取到了40万元上级有效衔接项目资金,用于支持充电桩产业项目的发展。
有了镇上的支持,村干部们热情高涨。但前期启动经费仍存在缺口,村干部们毅然决定自掏腰包,每人垫付3万元,凑齐了前期启动资金,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最终成功落地。
闲置资产变身“聚盆宝”:小站点撬动集体经济新增长
走进青山铺社区充电站,12个银灰色的直流快充桩整齐排列,充电桩运营监控屏实时跳动着数据——这个总投资57万元的民生项目,正用亮眼的成绩单诠释着闲置资产的活化密码。自4月10日投用以来,日均充电量稳定在700度,相当于每天为40辆续航400公里的电动车续航,五一假期更创下1503度的单日充电峰值。截至7月1日,青山铺社区充电站累计充电6万余度,不仅减少碳排放近3万吨,更以“绿色经济”模式为村集体攒下真金白银,预计年净收益突破7万元,让“沉睡”的集体资产真正成为持续增收的“聚宝盆”。
青山铺镇社区充电站
民生账本写满幸福感:发展成果绘就乡村温暖底色
作为衔接资金扶持的特色产业项目,充电桩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收益。它创新构建了“政府资金引导-集体资产盘活-市场化运营-全民共享”的良性循环,利用闲置用地建设充电站,既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又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长效增收机制。
在广福村,试运行仅14天的广福充电桩已初露锋芒:9200余度的充电量、6000余元的服务收益、300余次的充电频次,这份“成长型”数据背后,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随着充电桩项目步入稳定运营期,未来将拿出更多收益用于脱贫户、监测户分红,项目20%的净收益将纳入民生基金,为特困学子点亮求学路,为孤寡老人端上热乎饭,让产业帮扶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从“一处试点”到“多点开花”,如今,青山铺社区及广福村的充电桩设施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山大地勾勒出产业振兴的新范式。这些充电桩不仅满足了过往车辆的充电需求,推动了绿色出行,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成功范例,“只要找准盘活资源的‘支点’,哪怕是方寸之地的‘小项目’,也能撬动村强民富的大梦想。”青山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