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锋暖阳”照进老人心坎

2025-07-04 15:46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4日讯(记者 王茜 通讯员 栗稳 谷美英)“小周,快!快来!我老伴半边身子瘫了!”7月3日下午2时15分,一通带着浓重乡音的电话让长沙县泉塘街道泉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气氛骤然紧张。“星锋助老”服务队的党员社工周庆心头一紧——电话那头,周叙明老人声音颤抖,描述的正是典型的中风症状。

学方言:做老人的知心人

周叙明夫妇均为67岁,老家张家界,土家族,周叙明患有糖尿病,老伴覃忠贤患有帕金森。老两口于7年前搬到泉韵社区海德公元小区居住,儿子远在广州工作,女儿已成家立业,两位老人带着孙女一起生活。

这对老夫妻身体状况欠佳,更面临特殊的语言困境——他们既不会说长沙方言,也不懂普通话,日常只能用土家族方言交流。这种语言隔阂让他们的生活处处受阻。

自从搬进小区,“星锋助老”服务队第一时间将老两口列入重点帮扶对象。作为服务队骨干的周庆主动请缨对与养老服务站同一栋楼的这户家庭结对帮扶。她深知,突破语言关是帮扶的第一步。于是,周庆坚持每周三次上门,从日常用语开始,一字一句地学习了简单的土家话,能用方言与老人话家常,成了小区里“听懂老人心里话”的社工志愿者。

如今,周庆不仅是老人的“方言翻译官”,更是他们最信赖的“贴心人”。老人常说:“这姑娘说的话,我们听得懂;我们说的话,她也明白。”这份特殊的语言纽带,让帮扶工作真正做到了心坎上。

抢时间:为健康保驾护航

当接到周叙明老人的求助电话后,周庆一把抓起急救包,一个箭步冲向电梯间,奔向同一栋楼32楼的老人家中。她边跑边完成三个关键动作:手机紧贴耳边指导周叙明老人“千万别移动患者”、快速拨打签约家庭医生电话预约专家号。

推开老人家门的瞬间,周庆的心猛地一沉——覃忠贤瘫坐沙发上,右侧身体不能动,表情僵硬,怀疑中风。“这正是典型的中风前兆!必须抢在黄金时间内送医!”周庆回忆道。她当机立断,赶紧驾驶自己的私家车将老人送至医院,途中电话告知另一位党员社工粟娜,两人在医院汇合。

经医生初步检查排除了中风,诊断为颈椎退行性病变,肌肉劳损。“幸好送医及时,对于患有帕金森的老人而言,颈椎退行性病变、肌肉劳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产生多方面不良后果,主要体现在局部症状加重、影响运动功能、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主治医师的话让所有人都捏了把汗。

更让人动容的是,周庆、粟娜全程陪护老人完成各项检查,垫付医药费,甚至细心地将医嘱翻译成方言讲给老人听。直至当天下午5点多,确认老人情况稳定后,两人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医院。“你们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远在广东的周叙明老人儿子得知事情经过后,拨打视频电话向周庆表达感激之情。

聚星火:让爱心接力传递

“在海德公元小区,像周叙明夫妇这样的老人就有20余户。”社区书记杨露表示。近年来,该小区推动形成“小区党支部+养老服务站+志愿者”协同服务模式,组建星锋助老服务队(以党员为主),打造“五心”服务品牌(急救响应要暖心、日常照料要细心、心理疏导要贴心、代办服务要耐心、回访跟进有初心)。

在日常工作中,小区党支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均为高龄、留守、独居等特殊老年群体建立了档案,并指定人员结对帮扶,定期上门探访,及时掌握需求。针对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助餐、助行、助洁、助购、助办等服务;每月在小区定期开展“月相逢”便民服务活动,为居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了多种便利。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实际困难,更让党员身份在服务中“亮”了出来。

如今,在小区,无论大事小情,从紧急就医助诊,到手机话费代缴、上门理发、家电故障维修,只要老人们有需求,星锋助老服务队的身影就会出现……截至目前,该队伍共处理紧急送医13次,代办各类事务168件,真正成为了老人们“最亲近的家人”。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