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日讯(记者 王茜 通讯员 杨慧英 王铀)今天上午,长沙县果园镇田汉社区的种粮大户田义站在田埂上,轻轻搓开一穗稻谷,饱满的谷粒挂满稻穗密密匝匝。“今年收成稳了!”这位与土地打了十三年交道的老把式,脸上写满自信。
这份底气,源自果园镇近年来打造的“机械+农技”现代农业双引擎。2023年以来,该镇以3000元每亩的标准,建成高标准农田10100亩,推动农业机械化率突破95%,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将“梦里乡村”的五谷丰登图景变为现实。
“现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会由我们最先接触掌握,等技术成熟后向农场种植户推广。”田义说,农闲时,自己会教种植户对比不同的水稻和肥料品种,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技术、操作先进农机。
机械革命:从“汗水农业”到“智慧春耕”
在果园镇花果村,占地4200平方米的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耕种模式。全自动播种线每小时可产出秧盘800个,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让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过去30人要忙活半个月的活,现在3天就能完成。”基地负责人周建新指着恒温苗床介绍。
更令人惊叹的是空中力量——7台植保无人机在早稻病虫害防治期大显身手,三天完成近万亩作业。“设定好参数,无人机就能自动飞行喷洒,效率是人工的20倍。”田义边说边在手机上演示操作流程。
果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程机械化让水稻亩均用工减少3.5个,生产成本下降20%。2024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全镇新增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设备29台套,规模经营大户的机械插秧率从40%跃升至90%。
生态账本:田埂旱地里的“空间魔术”
在浔龙河村试验田,玉米长得亭亭玉立。“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广‘2+3’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构建起立体农业矩阵——两行玉米与三行大豆间隔种植,形成错落有致的绿色条带。玉米株高‘领跑’,大豆在底层‘填空’,光能利用率提升30%。”詹腾蛟拨开叶片讲解道,更妙的是大豆根瘤菌为玉米供氮,每亩可减少15公斤化肥施用。
田埂上,九月黄豆苗郁郁葱葱。“田埂豆选用有限生长型品种,与水稻生育期完美错峰。”田义笑道,“这些‘镶边金豆’每亩能增收80斤,还不占一分耕地!”而在花果村的稻虾轮作基地,养殖大户夏冬林正提起地笼,青壳小龙虾噼里啪啦地跳进筐里。“我这小龙虾个头肥大、肉质饱满。经济效益也可观,一季虾抵三季稻!”他兴奋地说。
科技赋能:书写新时代“齐民要术”
科技赋能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太阳能灭虫灯如哨兵般矗立,生物防治技术使农药使用量下降70%;"稻虾轮作"的智慧时序设计,让亩均收益突破5000元,比传统种植翻了一番。
果园镇通过推广双季超级稻绿色高产技术、水稻主要虫害绿色防控等多项技术,主推镉低积累适销圆粒型新品种,确保粮食高产高质。
“我们成建制推进‘五统一、两利用’‘一筒双芯’‘一喷多促’等技术,让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田埂豆每亩增收百元;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成本60%;机械化生产使复种指数提高到200%。随着“和美湘村”建设深入推进,果园镇耕地亩均产值较三年前增长25%。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