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产业“甜蜜”升级!长沙县果园镇小蜜蜂酿出共富新路子​

2025-06-27 15:01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王茜 通讯员 杨慧英 谭创明 徐祖荫

盛夏时节,长沙县果园镇的山杜英花海刚谢幕,浏阳大围山的乌桕蜜又迎来流蜜期。一箱箱中蜂在两地养蜂人的协作下“赶花”迁徙,勾勒出一幅跨区域产业互助的生动图景。

产销对接,抱团发展促共富

在长沙县果园镇,红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蜂蜜加工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这里不仅是中蜂养殖的基地,更是集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新农村经济实体。

合作社现有中蜂900群,5名经验丰富的专职养蜂员,以及3000cm³的冷库和两个标准化生产车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多年来,该合作社持续为本省保靖县、沅陵县等脱贫地区提供技术帮扶,还接待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的代表来访参观,凭借其在产业创新与技术推广方面的突出表现,荣获省市及国家级优秀示范合作社称号。

“我们通过村集体牵头,按养蜂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实现了统一管理、取蜜、加工和品牌。”合作社负责人自豪地介绍道。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蜂蜜的产量,还解决了小蜂场蜂蜜产后加工和销售的难题。目前,除了果园镇,合作社还与高桥镇、北山镇、开慧镇、春华镇、路口镇等开展合作,每个镇培育3名以上规范养蜂户,以典型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推广“党旗下的养蜂人计划”,助力乡村振兴,让蜜蜂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甜蜜事业”。

“蜂群团结才能酿好蜜,农民抱团才能走远路!”一位当地蜂农感慨道,“以前我们自己加工蜂蜜,质量参差不齐,销售也成问题。现在有了合作社的统一管理,蜂蜜质量提高了,销售渠道也更广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蜜源互补,跨域协作增效益

今年,合作社在蜜源植物利用上再出新招。长沙县春季油菜花、紫云英漫山遍野,5月山杜英盛开,但到了6月,乌桕花却难觅踪迹;而浏阳地区乌桕资源丰富,山杜英却相对稀缺。两地一拍即合,开启了跨地域合作的“甜蜜之旅”。

“山杜英流蜜时,浏阳的蜂群来长沙采蜜,我们这边负责上下车、场地安排和蜂群管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合作社负责人谭创明介绍道,“等山杜英花期结束,我们的蜂群又转场到浏阳去采乌桕花,由当地负责管理,双方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蜂群日常看管的劳力和技术问题,还让客场养蜂户能兼顾老家的农活或其他工作,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今年山杜英花期,每群蜂取蜜12.5公斤;乌桕花期,每群蜂取蜜22.5公斤,产量非常可观!”谭创明兴奋地说,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受到年轻人和小规模养蜂户的欢迎,也让老年养蜂户赞不绝口。

技术赋能,破解难题惠蜂农

中蜂夏季生产的蜂蜜,常常因为气候原因含水量过高,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20%以下,容易发酵变质,这一直是困扰蜂农的行业难题。长沙县红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冷藏及小型加工设备优势,为浏阳蜂农提供冷脱水加工服务。

“我们合作社的冷脱水加工设备是发明专利。”谭创明介绍道,“它能在低于30℃的低温下进行仿生除湿浓缩,每批次可加工30到150公斤蜂蜜,一天下来至少能加工750公斤。”加工后的蜂蜜水分含量能精准降低到20%以下,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外观也变得清澈透明,商品价值大幅提升。

“往年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蜂蜜,因为没有合适的加工渠道,卖不完的蜂蜜很容易发酵变质。既不敢卖给客户,又不敢喂蜂,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只能白白浪费掉,损失实在太大了。”一位来自浏阳的蜂农感慨地说,“现在有了合作社的加工服务,我们的蜂蜜质量提高了,销路也更好了,这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加工蜂蜜1.5万公斤,不仅盘活了现有设备,增加了收入,更解决了小蜂农蜂蜜加工的难题,受到了广大蜂农的一致好评。

长沙县红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互助合作模式,为中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产销对接、蜜源互补和技术赋能,合作社不仅推动了当地中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地区中蜂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推动中蜂产业迈向更高台阶,让“蜂”景更美、产业更强。

一朵花、一只蜂、一群人,红花合作社用“共享思维”打破地域壁垒,以“技术+服务”激活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酿出一条“甜蜜”共富新路子。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