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5月17日04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璐
大泽湖被誉为“长沙最后的城市湿地”,以其为主体打造的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项目一期计划将于5月底正式对公众开放,届时市民又将增添一处休闲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公园蝶变成什么样了?5月15日,记者提前探访。
人鸟共生的“羽翼天堂”
走进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只见大大小小的圆形树岛临水而建,岛上高大的水杉、低矮的芦苇和旱伞草等植被错落有致,被誉为“环境监测师”的白鹭们在这里成群栖息,或翩跹起舞,或悠然觅食,与碧绿的湖水相映成趣。
公园既是冬候鸟的越冬地,也是夏候鸟的繁殖地。观测数据显示,湿地内常年栖息着白鹭、灰鹭、翠鸟、白鹡鸰等100多种鸟类。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从规划之初便以“羽翼天堂,城市客厅”为总体定位。
“湿地公园净用地面积约189.4万平方米,水域和绿地面积达184.92万平方米,蓝绿空间占比超97%,是真正的城市‘绿肺’。”望城区城发集团项目负责人潘宇航介绍,大泽湖以前是个“野池子”,生态环境受天气影响极大,为修复湿地,项目团队完成了30多万立方米的清淤,同时修建1.7公里引水渠,从湘江引水,保障大泽湖日常水位达29.6米。
公园引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整体规划建设了四大圈层——主湖区为“绿野圈层”,是公园的“绿色心脏”;往外是“过渡圈层”,165座树岛为鸟儿搭建起安静的栖息空间;再往外是“共享圈层”,作为人类和鸟儿的共享空间;最外围是“客厅圈层”,打造了儿童乐园等多种休闲娱乐设施。
全园还建设了8.9公里慢游道、3.5公里廊桥和一批观鸟平台、贴地栈道,人们可以在此安静观鸟、亲近自然。
城市里的“稻田公园”
近期,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一角的三色荞麦花田刷屏了长沙人的手机,粉若霞霭、白如初雪、绛紫如暮色,仿佛大自然在春末夏初换上的斑斓裙裾。
这片花田是公园布局的“都市农园”之一。望城区科学编制大泽湖生态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创新提出“转性质不转功能、变底图不变实地”的用地报批模式,巧妙将耕地保留与公园建设相结合,通过在城市“开天窗”的方式保留了400余亩农田,让“人在公园走,鸟在林中飞,满目田园景”在大泽湖成为常态。
如今,这里已种上70亩水稻,并穿插种植油菜、荞麦、玉米等经济作物和紫云英、向日葵等观赏植物,配合彩虹桥、稻草人、气球飞屋等艺术装置、互动设施,打造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点,后续还将引入农耕体验、劳动教育等研学项目。
公园于2023年初启动项目建设,在2024年底已完成基础建设,如今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设施设备安装、广场地面铺装、廊道装饰装修、园林绿化等扫尾工程,每天现场有近千名工人、上百台机械设备忙碌运作,为推动公园如期与广大市民正式见面“加速跑”。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