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集政 图/李芬
2024年8月,因调研田溪村特色村庄建设,首访张坊。一个月后,几位朋友相约到大围山“云起·围山别院”度周末,次日赴田溪村游览西溪大峡谷,顺访上洪村道官冲。2025年4月的一个周末,与爱人再度张坊行。短短数月时间三访张坊,可谓情有独钟。
独特的历史文化
张坊,古称洞溪市。史载,“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破潭(潭州,今长沙)。浏遭歼屠殆尽,境内萧条冷落。奉诏招邻县民实其地”,于是江西移民迁入。明洪武年初,一支张姓移民自江西修水迁徙至此,繁衍生息,遂成望族。至明永戊子年(1408年),族中有叔、侄二人同登乡榜,特建青云坊以示表彰,遂有张家坊之称,后简称张坊。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避倭寇乱,明末清初(1624—1662年)明将郑成功禁海,导致大量广东客家人迁入浏阳。民国时期战事频繁,为避战乱,不少外地人纷纷迁入。此三方人或聚族而居,或与本地人杂居,被客家方言同化,统称客家人,张坊成为浏阳客家人数最多、客家文化最为浓厚的乡镇之一。
张坊客家人秉承发扬客家文化,留下诸多文物古迹和文化传承,境内有小洞古道、清升荣桥、大成桥、清茂林和尚墓、唐兴寺、洞溪书院、竺装寺僧人墓群等12处文物,拥有6项省、长沙市、浏阳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浏阳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浏阳客家山歌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洞溪书院由当地张氏族人兴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正式开馆,后成为浏阳四大书院之一,鼎盛时,远近子弟纷纷聚集书院就读,书院一时容纳不下,乡人踊跃捐资扩建,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共募捐白银4.2万余两。
遗憾的是,导航至“洞溪书院”,却是“洞溪完全小学”。疑惑之下询问学校旁边一户住家的男主人,得知洞溪书院房屋因为破败都已被拆除,改建成了洞溪小学,至今学校大门右侧墙壁上有王首道题词“洞天留古迹/溪水泛新潮”,令人联想到当年的洞溪书院。
洞溪小学对面有一座李氏宗祠,建于清代末期,硬山顶,小青瓦,檐角高翘,祠堂门联和廊柱联记载了李氏家族的迁徙历史,门联“龟山再起,鹿洞重辉”,廊柱联“系从西江徐渡而来,源远流长,朝宗不混;地擅南国围山之胜,木奇石异,聚族于斯”。宗祠旁有一棵千年古樟,高大粗壮,枝繁叶茂,需十几人才能合抱。古樟旁有一口长寿泉,掘建于明万历年间,泉水清澈,冬暖夏凉,甘甜润口,从不干枯,几百年来滋养着当地居民。
在张坊客家人非遗传承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浏阳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和浏阳客家山歌了。据介绍,当地人邹启根近年来致力于整理姓氏、嫁娶、建筑等客家文化,而民间人士曾孟秋走家串户收录客家山歌达2000余首。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走访、体验这些客家文化传承,2024年9月在参观上洪村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时,却亲历了浏阳手工竹纸制作技艺。
因为手工竹纸制作技艺,道官冲将非遗与旅游发展、文创产业、乡村振兴相结合,曾经的“空心村”短短几年脱胎换骨,变成远近闻名的“非遗生态村”,主打“夯土墙”元素的“竹涧”“千斤原舍”等高端民宿,村民“腾房待客”,生意旺盛时“一房难求”……
著名的革命老区
张坊镇是革命老区和红色沃土,是湘鄂赣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湘鄂赣省红军兵工厂旧址、毛泽东遇险旧址所在地,还诞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开国中将张藩等知名人物,有在录革命烈士1080人,其中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原型李白烈士。此次慕名参观了王首道故居、李白烈士故居。
王首道故居坐落在张坊镇上洪社区蟹形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山势环绕如蟹足相钳,故名蟹形。故居大门门柱联曰“赞先祖择蟹形风水革故鼎新如今终成胜地,期后裔循儒学典章维家爱国励志再创辉煌”。据族谱记载,上洪王氏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王氏第67世裔孙性谅公由江西修水县何市镇迁移上洪开创基业,至第81世裔孙俊朝公分居蟹形屋场。
王氏一族定居蟹形屋场后,“书涌厅堂涤浊扬清正行止,礼谦长幼宽人律己和族邻”,走出了中国近现代5位知名人物,分别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芳林),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的王一帆(芳柏),知名医学家、中国心电图学创始人王肇勋(芳藻),民族资本家王芳政及国民党空军中将王芳鑫,一门五俊,流芳千古。
王首道故居坐东南朝西北,前有地坪、古树,房屋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二进三开间,还有不少连栋房宇,全屋场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部分房舍虽经翻修,但整体性完好。厅堂两侧设东西横厅、厢房等(王首道一家住东侧横厅及厢房),共计房屋28间,内设相关陈列。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张坊镇白石村胜利组,始建于清代中期,是李白出生和年少生活、学习之所,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80年代坍塌而被拆除。2010年在原有遗址上按原型恢复修建,坐南朝北,土木结构,覆小青瓦,面阔五间,设前后两栋,两侧有厢房,为四合院形制民居建筑,呈正方形布局。
故居内设有复原陈列、李白烈士生平事迹陈列两个部分,复原陈列重现了李白烈士少年时期生活场景,生平事迹陈列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大围山之子、火样年华、电台重于生命、电波中永生四个部分,展示李白烈士一生的革命历程、光辉形象和不朽精神。
李白烈士故居现已成为板溪湖文化旅游区,建有李白烈士故居、浏阳国家安全教育研学馆、华初亭、文公阁等建筑,安全教育研学馆设有党的隐蔽战线湘籍人物世纪陈列总体国家安全观研学体验展示、党的隐蔽战线研学实践课堂。
板溪湖又名板溪水库,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伫立“英雄故里,秘境板溪”的板溪湖农庄前坪,庄前是一池碧水,庄后是苍翠青山,池边有游客垂钓,庄内有顾客喧哗,一派田园秀美、生活富足的景象。由板溪而及张坊,而及浏阳,而及长沙,而及湖南,而及全国,我想,这就是李白烈士及革命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所期盼的吧?
美丽的山水风物
张坊位于大围山生态旅游示范区,境内群山环抱、立峻挺拔,在崇山峻岭和茂密山林之中镶嵌着无数的奇峰异石、流泉飞瀑。大围山东麓园风景区被誉为“浏东一颗璀璨的明珠”“天下第十三洞天”。仙姑崖、百丈崖、小白面石、衣箱石、石牛眠河、金钟瀑布、罗家漕瀑布都有着美丽传说。海拔1607.9米的七星岭是大围山第一高峰,站在山顶可迎接浏阳第一缕阳光,小溪河源头祷泉湖为名传天下的浏阳河注入高山气质。
前两次到访张坊,都曾参观田溪村西溪大峡谷。西溪大峡谷是距今270万年的第四纪冰川石球石貌,峰峦叠嶂,流泉飞瀑,怪石嶙峋,有许多奇特景观。为此曾撰写《西溪大峡谷》一文发表于《新湖南》,在此不赘述。
没到张坊之前,不知湖洋梯田早已名闻遐迩。湖洋梯田位于上洪村湖洋组,海拔600—1000米,据介绍,这里300多年前依山就势开辟了大片梯田,形成了梯田稻作文化的历史遗存。
来到湖洋梯田观景台,发现观景台没有开放,村民说,我们来得早了些,湖洋梯田要待五一假期之后,田里插了秧苗,才开始进入观赏旺季。
漫步山顶仿木栈道,湖洋梯田尽收眼底,一层层一丘丘弯弯曲曲的梯田面积都不大,据说许多梯田以前叫“蓑衣丘”“斗笠丘”,形容梯田面积只有一件蓑衣、一顶斗笠那么大。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一轮小田改大田的改造,但一丘梯田的面积依然很小。据报道,村民邱南华家有5亩梯田,数量竟超过200丘,可想而知每丘梯田的面积有多大。
高山有好水。山谷中有一条长寿溪,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溪水上有一高一低两座石拱桥毗邻,低的石拱桥显然年代更为久远,已弃之不用。湖洋梯田就用这山泉水灌溉,不打除草剂,不打农药,多施农家肥,稻米的味道特别好,一种名为玉针香优质稻米一斤卖15块钱还供不应求。
湖洋梯田一直沿用牛耕、手作进行耕作,漫步仿木栈道时,就见栈道下的梯田里,一位老年村民正在看养3头黄牛。湖洋梯田因风景和传统农耕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农家菜馆、民宿等应运而生。沿途看见有土乡居、探云山居、花筑·湖洋、陌野·向云端等民宿。
探云山居民宿隐匿于海拔620米的茂密竹海间,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13栋精致的小木屋以“立夏”“芒种”“秋分”“霜降”等时令节气命名,静卧在翠竹环绕之中,若隐若现,与山间错落有致的梯田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正徐徐展开。
青山窝茶叶基地本来不在预定行程中,从李家湾前往王首道故居途中,忽见“张坊镇茶林村青山窝茶叶种植示范基地”的牌楼,牌楼下一条崭新的沥青道路通往山中。前不久与爱人到过长沙县金井镇、高桥镇的茶园,那翠绿的茶树、清新的茶香令人陶醉,便情不自禁地驱车前往。
茶林村,顾名思义,种茶似乎天经地义。茶林村背靠大围山,地处株树桥饮用水源保护区,拥有种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青山窝茶园不见人影,好在立有“青山窝茶叶基地”宣示牌:基地是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中,引进长沙润峰元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占地600亩,着力打造山区绿色高品质生态有机茶叶品牌,首先“富民强村”。
从长沙出发时还是小雨伴行,车至古港镇时想起没带雨具,特地在镇里一家超市买了两把雨伞。说来神奇,买了雨伞后,雨便渐渐小了,进入张坊地界,雨干脆停了,至下午3时许,已是艳阳高照。雨后初晴,车行在青山窝沥青道路上,远处群山连绵,白云似轻纱,近处茶园碧翠,茶树如绿萝,一个个山头、一片片山坡上,茶树叶子泛着绿油油的光泽,呈现一幅美丽的茶乡画卷……
夜宿田溪村水墨心驿民宿。调研田溪村特色村庄建设时曾到访这里,当时民宿老板陈攀、村党总支书记李纪煌热情邀请我在此留宿,我表示再访田溪村时一定来此入住,不想一语成谶。但我没有告知陈攀、李纪煌,只是想,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三顾同一个村庄,并谶言成真,我与田溪村真有不解之缘?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