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秘技大起底⑭|铜官陶瓷:让这一抹“长沙红”永流传

2025-04-15 09:34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谢璐 范远志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水汽沉沉,蜻蜓低飞,山雨欲来。长沙市望城区铜官古镇的一家陶瓷工作室里,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文斌等来了新一炉瓷器的开窑。

江文斌等来新一炉瓷器开窑。

他轻轻推开窑门,一件件精美的花瓶、茶罐、杯盏映入眼帘,闪耀着温润的光泽,沉淀着岁月的气息,更有几件器物在一片碧绿中现出了珍贵的铜红色。

青红交错,是艺术创新,更是匠心传承。踏着春雨,记者走进这个迷人的彩色世界,探寻千年窑火中的古老秘技。

遍访中国窑口,2万公里行程只为推广陶瓷文化

江文斌正在成型的泥坯上创作。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长沙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时间回溯到1200多年前,长沙窑的匠师们创造性地将铁、铜、孔雀石等呈色剂掺入颜料,用笔蘸取直接在未烧制的泥坯上绘饰图案,再上一层青釉入窑烧制,使瓷器呈现褐、绿、红等色彩,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为中国陶瓷业带来一个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被业内专家们誉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而模印贴花、书法、绘画等多样的装饰技法,突破性吸取西亚、波斯等地文化元素,更是让长沙窑的陶瓷产品畅销海内外。鼎盛时期曾出口至东南亚、西亚、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唐代“外销第一窑”,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贡献了重要力量。

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投资和媒体领域劈波斩浪的宁乡人江文斌带着朋友来铜官游览,从小爱好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的他,被长沙窑陶瓷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巧的制作技艺所深深吸引,觉得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于是决定转型成为一名中国陶瓷艺术探索者,从此再也没有离开长沙铜官窑。

江文斌作品“手刻心经储物罐”获2019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银奖。

“当时,我国正迎来垂直电商的高速发展时期,我便想将陶瓷产品搬上电商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江文斌回忆,为了积累中国传统手工陶瓷大数据,2014年至2017年,他率团队走遍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广东潮州、云南建水、河南神垕、山东淄博、陕西铜川、江苏宜兴和湖南醴陵等陶瓷原产地,4年行程近2万公里,寻访了300多位陶瓷艺术大师、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拍摄了千余小时专访视频、6万余张陶瓷精品照片,由此打造出我国第一个陶瓷艺术品电商平台——艺文小镇。

艺文小镇与320多位陶艺大师工作室签约,上架了数万件陶瓷产品,一年销售额近200万元。团队还将古朴的陶瓷艺术搬上腾讯、优酷、土豆、微信公众号等网站平台,总阅读量超2000万人次,平台聚集了来自伊朗、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忠实粉丝5万余名,真正助推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也“飞”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潜心钻研技艺,200窑试验成功复烧出“长沙红”

江文斌作品:长沙窑铜红釉茶具。

走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经过数年时间学习沉淀,江文斌集百家之所长,融会贯通于一身,自己也练就了一手做陶的技艺。

“从泥料到瓷器的过程包含三大步骤。”江文斌摩挲着陶瓷作品介绍,第一步是“成型”,即将泥料制成各种器型的泥坯,方法有手工拉坯、模具成型、捏塑成型、注浆成型等;第二步是“装饰”,即为泥坯穿上好看的“衣裳”,装饰技法有书法、绘画、模印贴花、刮花、雕刻等,在此基础上再上釉,这又分透明釉和颜色釉;第三步是“烧成”,其中又细分为装窑、烧窑、出窑等。

“俗话说,三分做、七分烧,烧窑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步,不练个三五年根本烧不好。”沉迷于陶瓷世界的江文斌苦练烧制技艺,被友人称为“陶痴”。他创烧了许多备受赞誉的作品,青釉褐彩诗文执壶《春水春池满》持续畅销,“绿釉手刻心经储物罐”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高180厘米、最大直径82厘米的长沙窑绿釉“三羊开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手捏坯瓷尊。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长沙窑是我国最早创烧出铜红釉瓷器的窑口,但由于高温铜红瓷器的烧制对烧成气氛、烧成温度范围、冷却速度均有严格要求,以至于唐代长沙窑留下来的红釉陶瓷极少,甚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铜红釉瓷器烧制技艺几乎处于失传状态。“古代因为受柴窑条件的限制,烧出红釉是一种偶然,我想把这种偶然变成必然。”江文斌说。

目标既定,江文斌便开启了艰苦的创烧之旅。他查阅书籍、研究论文、遍访名师,持续进行理论学习和烧制实践。“我不断进行烧成温度测试、釉料浓度测试、烧制气氛测试,逐渐得出了最合适的釉料浓度、烧制气氛、烧制温度甚至天气湿度等数据。”经过近200窑的烧制试验,他终于在2018年稳定创烧出铜红釉瓷器,到2020年时,整窑铜红釉的成品率已高达60%至70%。

江文斌烧制的铜红瓷器“红如玫瑰、绿如翡翠”,被业内专家称为“长沙红”。2021年,他主理的工作室“艺文小镇黑石号老陶场”被评定为“长沙市第一批传统工艺示范性就业工坊”(长沙窑铜红釉复烧技艺)。2024年10月,他在湖南省文化馆展出的近300件铜红釉陶瓷作品惊艳了大众。

坚持守正创新,文旅相融展翅腾飞

为了让这一抹珍贵的“长沙红”能永远流传,江文斌不断从器型、色彩、纹样等方面进行创新。传统圆形陶罐加上雕塑技法,造型马上立体起来;传统长沙窑麻雀器型运用到印泥罐的盖子上,为器物增添许多意趣;把器物拆分拉坯再泥接,便成了好看的三足鼎……

2024年10月,江文斌、江上舟父子长沙窑陶瓷艺术精品展在湖南省文化馆举行。

22岁的江上舟是江文斌的儿子,他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他获得了“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在2023年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进入前16名。今年,他和千万粉丝博主彭南科开展合作,借助自媒体的力量传播长沙窑陶瓷文化。

他们还在铜官草市开了一家集陶瓷产品展销、体验于一体的“黑石号陶艺馆”,周末和节假日总有许多市民游客过来享受做陶的乐趣。

实际上,在匠人们的坚守下,铜官窑的千年窑火从未熄灭。“85后”创客黄皓夫将古法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刮花、窑变等技艺和绿松石、贝壳粉、翡翠粉等原料的灵活运用让他的作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泥人刘”第四代传人刘嘉豪积极与博物馆、企业及新兴消费品牌合作,冰箱贴、扩香器、美甲贴等铜官陶瓷文创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

与此同时,铜官在省、市、区的规划建设下,迈入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2024年,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作为我省唯一代表,成功晋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窑国风乐园、铜官窑现代农业公园、铜官老街、铜官窑五号山谷五大休闲度假功能组团各美其美又相映成趣,文化类、演艺类、科普研学类、游乐体验类等13大类近300个旅游度假产品,让广大游客在度假区“一站式”尽享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教育、主题游乐、观光游览,这里长期荣登长沙景区热力榜前十名,成为星城景区“顶流”。

如今,铜官拥有10余家知名陶瓷工作室,70余家陶瓷手工艺门店,陶瓷行业从业者2000余人,年产值约3.5亿元。

责编:范远志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