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3月6日09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永涛 黄婷婷
不沿边、不靠海,内陆长沙的开放故事,却可以从通达四海的马六甲海峡讲起。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一层,永久展出着唐代沉船“黑石号”上的珍贵出水文物。当时打捞者在船上发现了6.7万多件文物,长沙窑瓷器数量最大,有5.5万余件,引起世界轰动。
“黑石号”就像一颗时间胶囊,将古长沙的开放传奇封存了千年,直至近代打开。
如今,现代长沙续写传奇,走出了一条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之路。
“水陆空”全面发力
“长沙造”畅达全球
回到长沙,我们将目光投向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1989年,长沙机场通航,年旅客吞吐量仅为6万人次,不及如今单日吞吐量。
2024年12月15日,长沙机场宣布:2024年长沙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
从只能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到通达伦敦、内罗毕、新加坡等130个国内外城市,30多年间,长沙机场航线数量翻了数十倍,一跃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
眼下,长沙机场第四代航站楼——T3航站楼建设如火如荼,预计2026年竣工验收。
“机场旅客吞吐量是反映所在城市门户枢纽地位,所在区域开放发展和经济动力强大等的重要指标。”长沙理工大学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卢毅说。
一朵鲜花,从肯尼亚农场摘下,14小时即可“空降”长沙红星花卉市场;精密仪器,从长沙工厂运出,“打飞的”运往海外工厂……内陆长沙向蓝天寻求机遇,与世界紧密相拥。
流动的长沙,便是开放的长沙。
“呜……”长沙北站火车长鸣,将我们的视线拉回地面。
2月19日零时25分,装载55个集装箱的工程机械、汽车及配件的中欧班列从长沙国际铁路港缓缓驶出。
这是连接湖南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贸易通道。开行10多年来,中欧班列(长沙)运行长沙至明斯克等“明星线路”15条,辐射亚欧近30个国家100个城市。
中欧班列(长沙)带着“长沙造”跨越山海,货运量逐年攀升,连续4年保持千列规模,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长沙飞得远、跑得快,运得更多!
“起吊!”2月底的长沙,乍暖还寒,随着装卸工作人员一声令下,虞公港码头起重机吊起沉重的钢材,稳稳放置在岸上。
2024年12月,虞公港一期工程开港,成为大宗散货集散中转港和服务长株潭地区的深水港,将长江黄金水道向湖南内陆延伸近100公里,大幅缩短了钢材、粮食、化学品等大宗货物的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
航班起降繁忙,港口船行如梭,班列御风飞驰。长沙“水陆空”全面发力,“长沙造”畅达全球。
把世界请进来
与全球共享发展机遇
长沙走出去看世界,还要把世界请进来。
开门迎客商,底气哪里来?
电子信息、新材料等6大制造业千亿产业集群,全球第二个拥有5家以上“全球工程机械50强”的城市……
作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长沙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和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成为吸引全球企业汇聚的基石。
仅这些,还不够。放眼全国,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变。
2023年,长沙开启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支持全球企业在长沙设立科技研发中心。
创新长沙催生出的新机遇,吸引全球的注意力。
舍弗勒是全球知名的汽车和工业产品供应商,每年申请超过1000项专利,多年来被列为德国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
“我们选择在湖南前瞻布局大中华区第二研发中心,看中的是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丰富产业生态。”舍弗勒中国区负责人说。
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与杉杉合资成立巴斯夫杉杉,将科技研发团队集聚长沙,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如此种种,无不彰显着外资企业在长发展的信心。
2024年,长沙实际使用外资27.9亿美元,占全省60%;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3家,同比增长8.3%。
创新机遇,不只是全球资本和技术的“吸铁石”,更是网罗国际英才的“引力场”。
智慧公交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内。
在英国留学14年,毕业于英国邓迪大学的徐琥,看中长沙在自动驾驶、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发展前景,婉拒了在英国当地大学执教的机会,来到长沙。
作为希迪智驾(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徐琥带领团队推动全国首条“车—路—云”一体化智慧公交线的建设,并致力于将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拓展到海外市场。
一个清晰的信号正在传递:投资长沙,即是投资未来。
种好“试验田”
创新书写“非长”情谊
改革,蕴蓄着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和支撑。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南自贸试验区”)正式起航,涵盖长沙、岳阳、郴州三个片区。
79.98平方公里,是长沙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试验田”面积。
在一块创新试验的自由土壤上,播撒什么“特色作物”种子?
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中,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湖南“独有”的战略任务。长沙片区是唯一将对非经贸合作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的自贸试验区片区。
长沙勇当中非经贸合作先行者。
受国际环境影响,非洲国家大多出现外汇储备下降、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当地货币贬值风险大,国内外贸企业利润缩水严重。
长沙片区大胆探索新型易货贸易模式,2024年新增了67单8543万元,成功地从“以货易货”拓展至“以投易货”。
马达加斯加羊肉、卢旺达干辣椒、肯尼亚野生鳀鱼干……眼下,越来越多的非洲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这背后,离不开(长沙)中非技术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的积极推动。
2022年,全国首个中非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落地长沙片区。基地收集、整理及分析非洲最新技术贸易措施,引导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荣获全国“优秀评议基地”荣誉。
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是湖南承接的另一个国家级对非经贸合作平台,长期落户长沙。中非经贸博览会两年一届,位于雨花区高桥大市场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馆“永不落幕”。
南非红酒、卢旺达辣椒、肯尼亚鲜花……这里设有34个非洲国家馆和3个综合馆,涵盖了53个非洲国家。
馆内商品种类繁多,如何帮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长沙雨花区牵头,组织非洲国家馆内十余家进口产品经销商,通过抱团组货的方式与南航物流展开合作。原本通过海运进口的紫茶、牛油果等非洲好物,“打飞的”直达长沙,花费更低。
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启动,预计未来3年实现对外贸易总额超700亿元;设立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为中非经贸提供优质便捷金融服务;打通咖啡等非资源性产品进出口产业链,引入非洲商务商事机构;孵化非洲鲜花品牌,首次完成非洲鲜花转口贸易……
长沙与非洲万里情缘,经贸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6月,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将再次在长沙拉开帷幕,“非长”情深的故事还将继续。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