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原点”出发,‌赓续‌芙蓉文脉|湖南日报

2024-12-31 07:44
字体:【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12月31日18版

文/肖霄

引子

长沙古城建城时间,至今见到最早的文献记载为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时称“临湘古城”,中心位置在五一广场,之后长沙城不断向外拓展,形成规模。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

芙蓉区繁华商圈。

芙蓉区作为省会长沙的中心城区,深受“三种文化”的滋养,形成独具特色的芙蓉文脉。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齐聚红色文化、稻文化、汉文化、孝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文化要素,拥有城隍庙、詹王宫、马王堆汉墓等文化遗址20余处。

在芙蓉区做实全市文化中心、服务全省政治中心、争创全国商业中心、打造全球种业中心中,文化中心位列“四个中心”之首,充分体现文化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从长沙“城市原点”出发,芙蓉区推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促进文化永葆生机活力。

沿着城市根脉传承古今历史

古老的麻石路、石库门、清水砖墙、老式公馆……踏入白果园的那一刻,仿佛穿越时光的长廊,将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带回清末民初。

白果园历史文化街区。

白果园并不是一座园,而是位于芙蓉区丰泉古井社区的一个地名,南起织机街(今人民西路),北止苏家巷。小巷弯曲,呈不规则的S形,为长沙市仅存的四条古麻石街之一。2004年,白果园公布为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之一。

隆冬时节,寒风萧瑟,亦不能阻挡街区的热情。白果园历史文化街区的火爆,得益于2020年完成有机更新后,修旧如旧的街巷更新和不破坏历史风貌的业态导入。生长于街区内的“唐姑娘不姓唐”,2021年扎根该街区,目前店铺拓展到6家,涵盖轻食、甜品、咖啡等不同业态品类。在主理人龙胜看来:“唐姑娘能够吸引人,既在于街区的文化氛围,也在于产品还包含中国文化,满足游客的需求。”

从白果园到化龙池、都正街等历史街巷;从孝义传为千古佳话的定王台,到“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称的马王堆汉墓遗址。芙蓉区历史文化遗址串联成线,遍布全区,在五一商圈塑造了一条“一眼长沙三千年”的历史文化轴。

源远流长的古今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将芙蓉的城市文化根脉不断延伸拓展。城市是一个有机复杂的“生命系统”,如何统筹好发展与保护,打造具有独特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的魅力城市?

“芙蓉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尤以老街巷更为突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地名区划学会会长陈先枢建议,历史文化街区一方面通过修旧如旧,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开发,引入活力业态,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芙蓉名片和公众的文化记忆,推动芙蓉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禀赋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成效。

沿着思想魂脉再现光辉岁月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从“城市原点”出发向南,马王街28号,芙蓉区修业学校在闹市中静静矗立。走入校门,《湘江评论》创刊号大型主题雕塑格外抢眼,编辑部旧址就在这里。它是毛泽东创办并亲自主编的第一份正式报纸,被李大钊称赞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

《湘江评论》编辑部旧址。

“青年毛泽东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在宿舍撰稿、修改,于1919年7月14日出版了第一期《湘江评论》。”学校党总支书记李蓉介绍,修业学校传承上百年,拥有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是芙蓉区的璀璨明珠。承伟人之志,做有为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点滴。

修业学校、《湘江评论》旧址、程潜公馆、隆平水稻博物馆、国防教育宣传长廊,打开芙蓉区的“红色地图”,大街小巷里,无不体现长沙这座英雄城市进步的思想、红色的思想、敢为人先的思想等丰富思想内涵。

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对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有一种使命,值得我们永远牢记。芙蓉区发挥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出《湘江评论》旧址、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杨开慧就义纪念处等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全区各级各单位创新形式方法,面向基层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提升宣讲效果。

位于芙蓉区人民西路白果园19号的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又名程潜公馆,是湖南和平解放珍贵的历史见证。近年来通过开展“湖南和平解放 初心使命铸丰碑”主题宣讲、“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研学活动等,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作用,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教育的力量。2023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0万人。“每一次讲解、宣讲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讲解员王维说:“作为一名青年讲解员,要更深入、生动地讲好党史,传承好红色基因。”

沿着发展动脉建设文化新城

驻足“城市原点”,不止能看见长沙的岁月印迹,更能听见这座城市发展的脉搏。

中国黄金街、湖南米粉街、长沙戏剧街等特色街区,省京、省花、省湘等,院团集聚,逐渐形成芙蓉区的文化新地标和演艺新业态。2023年,芙蓉区实现规上文化企业营收180.8亿元,同比增长18.6%。

怎样延长特色街区、传统艺术的“生命”,真正让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在芙蓉区落地生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张璇有话说。

2015年开始,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跟湖南博物院开展文博题材合作,先后创演辛追的舞台版、一念辛追梦的动态复原展、新编京剧皿方罍等,用国粹演绎国宝。为了将静态的文物用艺术载体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舞台使用3D投影、无缝纱等元素,打造高科技的剧场观影版。“观众的反馈都是说看完剧目以后,希望再去看一眼博物馆文物,这就是艺术和文博之间沟通的桥梁。”张璇认为,湖南京剧可以试着给剧团贴上一个艺术符号和标签,挖掘和寻找自己适合的出路。

文化是决定城市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推动城市发展必须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在传统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一定会有市场。

2020年,湖南湘绣博物馆完成提质改造,每年举办刺绣嘉年华活动,致力于湘绣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吸引众多学生游客打卡体验。“做小而精的湖南特色绣品,老绣片焕发新生机,有年代的作品再利用,可以更快地走近年轻人的身边,赋予刺绣新的生命。”“90后”湘绣非遗传承人、湖湘工匠周偲说。

如何发掘更多有潜力、有价值、有效益的场景和点位,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擦亮“三张文化名片”,助推芙蓉区做实长沙市文化中心?

芙蓉区拟打造城市原点标识,布局定王台历史文化街区、袁家岭中央文化区、浏阳河文旅产业带、隆平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园区四大发展板块,推动实施十项文化工程。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区域文化凝聚力、文化创造力、文化支撑力、文化服务力、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千年长沙,城址未变、城心依旧。芙蓉大地厚重历史一脉相承,发展力量奔腾不息,芙蓉区正加速奔跑、奋勇前进。

(本文图片均由芙蓉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