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长出“智慧大脑”?这场项目观摩解锁智能建造密码

2024-12-27 21:38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晗

绿色智能的建筑长啥样?工地里暗藏哪些新技术?在位于长沙市芙蓉区晚报大道与万家丽路交汇处的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住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马王堆院区综合楼”),这些问题可以找到答案。

12月27日,长沙市举办住建领域智能建造观摩交流活动,记者跟随与会代表走进马王堆院区综合楼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实地观摩数智工地建造情景。据悉,该项目也是全省首个应用场景4.0的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智能建造,是一种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建筑信息模型集成于建筑建造过程中,以实现建筑项目全流程降本增效的新型建造方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建筑、装备制造、软件、通信等多环节。这也意味着,实现智能建造不能只盯着建筑,要多环节发力,协同一体化发展。

建筑工地长出“千里眼”“顺风耳”,以及反应迅速、计算精密的“智慧大脑”;塔吊司机无需攀爬至百米高空,在地面操作室内就能完成高空作业;建筑机器人各司其职,板材搬运、精准测量、自主清扫等施工作业……记者看到,在马王堆院区综合楼项目建设现场,这些极具科技感的场景一一成为现实。

“我们在马王堆院区综合楼项目打造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解决方案。”长沙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副站长朱正荣介绍,基于BIM模型,以全链指挥系统及湖南建投五建集团综合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为数据集成枢纽,将建筑业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深度融合,同时综合运用BIM、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技术手段,集成数字工地、劳务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绿色施工等板块,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整个建造过程。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智能建造共分为12个应用板块,包含31个应用项目,涉及数字设计、建筑工业化、预制构件智能生产、智能施工、“BIM+”技术、全链协同平台、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以及智能工程师等,覆盖智能建造1.0至4.0各阶段应用场景。

“通过将智能设备应用于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高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施工管理模式也有效降低了作业成本。”湖南建投五建集团马王堆院区综合楼项目经理杨海军为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比如,项目采用铝板装饰保温一体板,相比铝单板节省1090个人工日,缩短至少一个月工期,节省成本349 万元;1台扫地机器人和一名操作人员,仅用3小时就可以完成4人4小时的工程量,大面积场地作业较人工效率提高300%;而实测实量机器人一次扫描可完成全部测量项,单个房间测量只需2-3分钟,相比较人工效率提高300%。

近年来,长沙市作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不断加大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投入与研究。聚焦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布局优化,通过实施模式撬动、科技驱动、研发联动、典型带动和政策推动“五动”战略,全面引导重点项目工程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加快培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智能建造试点企业,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目前长沙智能建造年度产值达1800亿元,全市拥有国家级装配式产业示范基地13家、省级基地30家,智能建造“专精特新”企业54家,产业基地48家,产业链企业400余家,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责编:王晗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