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集政 图/李芬
内弟媳张琴是攸县人,邀请我们去攸县游玩,于2024年国庆假期成行。
攸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攸县原名攸水县,以攸水得名,唐代改称攸县。南朝梁(531—555年)迁县治于攸江之畔今网岭镇罗家坪村,五代后梁时期(907—923年),县治迁入濒临洣水的今址。至元代,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攸州为攸县。攸县隶属几经变动,1983年,改属株洲市至今。

攸水,古名攸溪,又名攸江、攸河,属于湘江水系,源出江西武功山,原有干流长140公里,酒埠江水库建成后,干流长111公里,攸县境内100公里。攸水至官田,与兰村、峦山支流汇合,形成“三江合流,二桥横锁”的一道关隘,至攸水渡汇入洣水。
《水经注》载:“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又西北过攸县南。”洣水进入攸县境,纳攸水、浊江、永乐江于其中,境内干流长29.5公里,县城成为水运重镇,到清末和民国时,建有谭家、学门前、同仁宫等码头,泊舟篙杆如林、人声鼎沸,江中高桅行帆、百舸争流,江岸人来车往、货运不歇。
洣水河畔的滨江大道有张琴开办的“恋瑜伽·生活馆”,据说是攸县规模最大的瑜伽馆之一,小有名气。瑜伽馆面对洣水滨江风光带有“攸水流长”亭,厅柱有联“大地山河纳洣江,中天日月耀攸州”。从此处沿风光带东行至洣水大桥北,桥头处建有洣水河长制主题公园。洣水对岸山头有一座塔,此为文明上塔,始建于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塔八方七层,高21米,上刻“文明塔”三字。据介绍,攸县还有文明中塔、文明下塔,分别位于洣水南岸皂角树水口山头、鸭塘铺乡桐坝村洣水河中央。
风光带沿途滨江麻石围栏上刻有历代名人描述攸州山水风光和历史人文的诗词,最多的是元代诗人冯子振的咏梅诗。攸县县城古称“梅城”。史料载,元明时期攸县县城遍植梅花树,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直称“梅城镇”。清末虽有更动,至民国(1938—1947年)再改称“梅城镇”。元代攸县人冯子振怀着对梅花的炽热与深情著就《梅花百咏》,为后世称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梅花百咏》被收入《四库全书》。
沿攸水上行,可达酒埠江水库。1958年,以攸县为主,和醴陵县一道,两县人民在官田易家坳修筑两座拦河大坝,1960年合闸蓄水,截断群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攸水在这里汇聚成水面15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亿立方米的大Ⅱ型水库。酒埠江水库现更名为酒仙湖,湖岸群山巍峨,层峦叠嶂,林木葱茏,四季竞翠;湖面波光粼粼,碧浪万顷,湖光山色相映,蓝天白云倒影。

酒仙湖旅游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省风景名胜区,有酒仙湖区、酒埠江大坝、攸女仙境、宝宁寺、地质博物馆、官田古镇、水云桥、环湖游道等景点,游玩体验项目有禹林飞跃、水上乐园、悬崖秋千、滑翔飞翼、喊泉、环湖骑行等,天空之镜、鸟巢、紫藤花廊等是游客必到的打卡点。攸女仙境更是集生态、民宿、观光、体验于一体,构成“|一寨一塔四园”格局,即攸女寨,“双子塔”及攸女园、怡醇园、豆腐文化园、民宿文化园。
攸水悠悠赋诗情,古往今来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朝诗人齐己云“抛掷攸江旧钓矶,日参筹画废吟诗”;明朝宰相杨一清赋《攸水》诗云“入画晴江晓色分,东风吹碧尽成纹。买舟欲过三湘日,应挹清波弄白云”;明朝进士洪云蒸在攸水泛舟赋《雨夜忆友》诗云“小江江上旧相携,此日涛声满绿溪。我寄檐前声数点,和风和雨到江西”……同治《攸县志》称:“攸水西流而清,故其民聪慧好文。溪回浦静,故其民柔顺好礼。”
攸州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张琴表姐李开荣说,到攸县,攸州公园是非去不可的,因为攸州公园是一座文化公园,是攸州文化汇聚地,公园内有文昌阁、山石书院、谭震林墓等,展现攸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公园威武雄壮的门楼上“文化公园”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文昌阁是攸州公园最高建筑,阁高七层48.9米,建筑面积近2600平方米,采用中国传统亭阁建筑风格,平面呈方形,四周有回廊凭栏。正门有“雄才百代光奎壁,文脉千秋壮古城”等三副楹联,后门亦有“千秋俊彦辉天地,一脉人文誉古今”等楹联三幅,东、西门各有两副楹联,还有正门内柱长联“艺术恢宏 诗歌溢彩 曲赋流芳 山川播雅韵 千古激扬才子笔;人文蔚起 教苑培英 鸿儒立说 世代树丰碑 万方景仰大家风”,尽道文昌阁及攸县文脉发展与传承。
已过文昌阁开放时间,不得而入。李开荣介绍,文昌阁曾于2015年举办征联活动,据说收到应征楹联1600多幅,最终评选出40多幅镌刻在阁上,每层都有。阁内一楼到七楼是陈列展厅,分为序厅、攸州人物、攸州文韵、攸州墨翰、攸州美食、塔楼文化、临时展厅等,以文字、图画、诗歌、雕塑、灯光、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攸县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物。
紧邻文昌阁的石山书院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采用“井”字布局,对称分布,极具南方阁楼风韵。前门有“山石书院”牌匾及“道德千秋誉,人文一脉香”“楚才蔚起,书院肇兴”柱联;背面有“中国民间第一书院”牌匾及“典籍可书府,未曾博国风”“名齐岳麓,泽及神州”柱联。

石山书院原址位于攸县莲塘坳镇阳升观,被誉为中国民间第一书院,是因为书院创建于南梁初期,距今1500多年,比岳麓书院还早400多年。据唐朝苏师道《司空山记》载:498年,南齐老臣司空张岊因不满当时暴政,挂冠退隐,来到攸县创办了石山书院,中国民间教育从此开端。
宋朝状元张孝祥、易祓曾慕名来到山石书院,张孝祥欣然挥笔写下“阳升之观,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与易祓联袂写下 “张司空石山书院”、“张司空白马溪书院”等匾额。史载,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科举至清光绪废除为止的近600年间,湖南164场乡试中,攸县有10人夺魁获“解元”称号、7人夺得“亚元”称号。为继承弘扬书院历史文化传承,攸县于2010年将石山书院重建于攸州公园内。
攸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谭震林(1902—1983年)的故乡。谭震林逝世后,骨灰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88年,根据谭震林生前遗愿和攸县人民要求,谭震林部分骨灰安葬于攸县烈士公园,杨尚昆题写墓碑。2002年谭震林墓迁入攸州公园内。
谭震林故居位于攸县城关珍珠巷兴贤堂,是一处明清风格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与中间的文昌阁、左边的仓圣庙并立。这里原是文昌阁即梅城书院旧址,也是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1991年攸县博物馆成立后,与谭震林纪念馆、县文物所合署办公。
客家文化是攸县特色文化之一。明清两代,客家人来到攸县及湘东地区,客家文化及生产生活习惯也随之沿袭和传承到攸县,攸县及湘东地区大面积种植油茶、番薯,就是从明末清初由客家人从沿海引进种植的,有文献记载,“攸邑客民,种以代粮,近则土著之民尽种之”。
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攸县小吃神州俏,香干血鸭剁辣椒”,据说早在明清时期,攸县香干就小有名气,备受推崇,在攸县小吃中居于首位。《攸县志》载,攸县城乡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皇图岭的香干,东乡的原坛酒,新市的麻鸭,网岭的麻饼糖,尝过之后永不忘。”曾与老友在攸县驻长沙办事处品尝过攸县香干等特色小吃,却没有品尝攸县血鸭,此处在老攸州饭店品尝后,感觉须臾不输我家乡的永州血鸭……
张琴老家在攸县莲塘坳镇巨田村,我们到访攸县的第一站自然是巨田村。巨田村已有500多年历史,从张琴家所在村组沿B51县道南北延伸约600米,就有弥陀寺、古井园、三郎庙3处历史古迹。
弥陀寺依山而建,始建年代不详,从寺院功德碑上可知,重修于2001年,2011年落成,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厢房、连廊等组成。在距离县镇较远、交通并不便利的村落,一座如此规模庙宇可谓鲜见。

县道旁的古井园,一棵古樟树干横斜却枝繁叶茂,井旁石墙上刻有《古井记》,两侧楹联曰“古木立千秋乾坤佳处生奇树,井水育万户逍遥胜地出醴泉”。相传清光绪年间,族人张德纯夜归途经此地,见瑞兽于此嬉戏,翌日视其地湿润异常,奇之,以木导之,顷刻间泉涌如注,掘地成池以蓄之。泉水色泽至清,捧而饮之,其味甘洌,沁人肺腑,故深掘成井,供人汲用。
三郎庙历史更为久远,相传300多年前,当地有位三郎老爷在朝中做大官,外出巡视办事不爱骑马坐车,只爱乘船,有水路的地方才去。因他为当地办了不少实事,他去世后,当地人为缅怀他,特修三郎庙,并自发在每年元宵节前举行“接船”仪式,所接之“船”并非真船,是用竹篾、彩纸制作的“笪船”。“接船”期间举行“唱插话”活动,从正月十二至十五日,连唱四天四夜,向三郎老爷报告村情,祈求吉祥平安。“唱插话”以即兴赛诗形式,唱词为七字或五字句,四句一段落,没有乐器伴奏,没有动作表演,以攸县方言押韵、演唱。
“唱插话”风俗传承至今,成为株洲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以巨田村张氏祠堂传承为盛。近年修复的张氏祠堂始建于350年前,典型徽式建筑,上下厅堂相连,中间一方天井,两边拾级而上,青砖灰瓦,白灰填缝,雕梁画栋,肃穆古朴,十几根楠木圆柱,原木清漆,富丽华贵。
巨田村水力榨油亦传承久远,村民谭桂根家夯土墙撑起的榨油坊已挺立百年,是株洲仅存的水力榨油坊。据考证,元末至正年间,谭氏先人自赣入湘,将榨油技艺引入攸县。清末,谭氏修渠引水至房外,建起一座水力木榨榨油坊,借山势、水力,推动水车,带动碾盘,碾碎茶籽,靠此养活一家老小。
与传统榨油坊相比,水力榨油坊不用人力、畜力,而是以水动力装置、碾槽装备、烘焙装备等器具为载体,整套工具部件上百,工艺精湛,造型多样,完美体现了古人的科技智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时逝世移。进入新时代,古老巨田村发展日新月异。沿B51县道形成一条400米左右的街市,不仅建有巨田市场,还有超市、副食品店、饭点等各类商铺十余家,人来车往,街市繁荣。
巨田村小学大门上挂着“东莞市聚贤盛邦爱心小学”招牌。张琴说,东莞市聚贤盛邦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开荣是巨田村人,事业发展不忘报效桑梓,2018年将巨田村小学作为集团捐资助学的爱心小学。假期学校休学,透过围墙和不锈钢栅栏大门,可见校园整洁,校舍如新。
来到学校后山顶,一汪碧水映入眼帘,看水面规模,应为一座小型水库,也像一个湖泊,湖水澄碧,清风拂面,微波荡漾,四周青山和蓝天白云倒映。库尾有两口池塘,白色的天鹅在池边起起落落,还有水鸭在池水里游曳。远望层层山峦,最高处山脊上有风力发电机高耸,能感觉那巨大的风叶在缓缓转动……

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走遍巨田村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张琴介绍,古老美丽的巨田村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夏秋时节来到这里,绿树阴凉,鸟鸣环绕,山涧泉水叮咚,光着脚丫踩水,把瓜果饮料丢进溪水里冰镇后,坐在凉风习习的树荫下饮水吃瓜,独揽一份清凉。
2019年“发现”的巨田村界江丹霞群峰,面积约3平方公里,此前“养在深闺人未识”。山峰顶平,悬崖耸天,峭壁如切,单斜峰群,丛林,灌木,峡谷,草地,纯原生态。有生态孤岛,方山平台,古崖洞,一线天,天眼群,石脑,石牙,海豚,龟背,还有人工创造的石巷(采石场),石刻,天路,天梯,古道,怪桥,湖泊,琳琅满目,简直一座丹霞风景博物馆……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