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件“微笑”陶人缘何从南京来到长沙|湖南日报

2024-11-01 06:19
字体:【

长沙发掘的规模最大东晋墓揭示,贵族爱坐牛车过“慢”生活……

29件“微笑”陶人缘何从南京来到长沙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登

梳着高高的发髻,坐着牛车,缓缓出行……想象一下,这是怎样悠闲的生活场景?

天心区桂花坪发掘的一座长沙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东晋墓,出土瓷器、陶俑和金玉器等,揭示了这样的生活场景。

长沙桂花坪东晋墓出土的女俑。通讯员 摄

“出土了29件陶俑,此类陶俑长沙迄今仅此一例。”10月27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张大可整理出土件,推测墓主身份显赫,为长沙地区东晋墓中等级最高的贵族。

女俑十字高髻,印证以高发髻为美的时尚

在长沙简牍博物馆,记者看到展示的其中6件陶人俑,男俑穿长袍,双手笼于身前;女俑长裙及地,发髻高耸,发髻正中形似十字,脸两侧头发宽大下垂,遮住双耳。

29件陶人俑最高的47厘米、最小的29厘米,眉目清秀,面带微笑。“陶俑胎土经过筛选,烧成温度高,制作精良,其神态平和,表达出一种安天乐命的生死观。”张大可说。

长沙地区六朝早期流行青瓷俑,此类陶俑从未发现过,其“故乡”远在千里外的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称为“建康式”陶俑。桂花坪东晋墓发现“建康式”陶俑,除南京地区以外在南方尚属首次。南京地区最多的一例,也仅出土14件此类形制陶俑,数量远少于桂花坪东晋墓。

出土的男俑。

他们因何远道从南京来到长沙?张大可推测,可能跟墓主人身份有关。墓主地位尊贵,功勋卓著,东晋政权予以赐葬,特地从都城建康运来29件陶人俑陪葬,以示恩隆。

女俑头顶高高的十字髻,留下东晋女性以高发髻为美的时尚印记。当时有童谣唱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她们当窗理云鬓,将头发编盘一个大髻,左右各挽出一个大发环,宛如十字,造型高耸,翩然欲飞,衬托身材修长之美;两鬓头发蓬松宽大,垂下遮住双耳,显得脸型小巧精致。

“钗朵多而重,双鬓如浮云。”那高大的双环发髻,已出现假发代之。魏晋时期假发制作较成熟,有固定高大发式的“假髻木笼”,假发先在木笼上装饰好,上层女性喜好戴着“假髻木笼”出席重大场合。

而贫家女子往往贩卖自己的头发,补贴家用。据记载,因战功获封长沙郡公的东晋名将陶侃,少时家贫,母亲剪下长发做成假髻,换取粮食。

坐牛车显身份,过着悠游山林“慢”生活

衣冠南渡,中原士族建立东晋,偏安江南。士族阶层厌烦、逃避纷乱的现实,优裕享乐,坐牛车成为时尚。

这在长沙东晋墓及其他六朝墓多有体现,陶俑中出现了各式牛车。桂花坪东晋墓发现一套陶牛车,车长61.5厘米、高31.6厘米,由牛、车厢、辕、车轴和车轮拼接而成,车厢有顶盖,厢门开于后方,车轮18根辐条。牛的长度35.7厘米、高度17.6厘米,肌肉线条刻划有力。

出土的陶牛车。

整套牛车制作精良,可以说是当时的“高级车”了。牛车四周的侍俑,有的牵牛、有的下跪、有的拢手站立,一班随从缓缓“出街”。

为何这个时期的贵族爱坐牛车?

一是当时牛多马少。汉末以后,由于长期战争消耗,马匹越来越少。牛因为一直用于耕地、运输,数量没有明显减少,逐渐得到社会上层青睐,成为主要出行工具。

二是追求自由随性。与马车相比,牛车车厢宽大。士族生活优渥,出行携带众多侍从和物品,牛车能满足其需求。牛车缓慢稳健,颠簸较小,士族乘坐优哉游哉。

三是贵族社会的产物。贵族养尊处优,高级的牛车装饰精美,车内芳香,只有上层才能乘坐,强化了牛车在士族文化中的地位。

出土的双凤圆形金配饰。

东晋百余年间清谈盛行。士人聚在一起,牛车缓步,清谈辩论玄学,符合其不重军政实务、崇尚“自然主义”群体趣味。传说中老子写就《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关”,被士人争相效仿。士林交游,约上三五知己乘牛车出入山林,也是士人悠游之风。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