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1月22日08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茜
1月21日上午,寒气袭人,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科技小院建设工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印遇龙院士的智能养猪科研实训基地项目,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今年6月底一期工程完工,下半年设备可以进场做实验了。”实训基地项目负责人、湖南农业大学博士陈家顺说。
目前,长沙有“生猪院士”印遇龙、“辣椒院士”邹学校、“茶叶院士”刘仲华、“水产院士”刘少军等8位农业领域院士。该市积极探索推行“党建+院士农业”模式,盘活山、水、林、田、人等资产资源,邀请院士专家开办田间课堂、农民夜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院士团队双向对接。截至目前,长沙已建成院士农业工作室17个、院士农业示范基地12个,落地院士科研成果18项、应用技术22项,形成专利3项,每年带动农业经营主体增收约1亿元。
智慧助农
科技人才驻村
5次专程登门拜访,13次专题会议研究,30次实地调度推进……开慧镇党委书记陈渊智对当年引进、留住科技小院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我们是用真心实意留住了科技人才。”陈渊智说。而真情实意换来的是印遇龙院士10余次现场指导、院士团队24次科研活动、2个院士工作室成功落户、13项科研课题进驻开展。
“印院士要求学生每年至少在猪场待100天,博士生至少养4批猪。”陈家顺笑称,印遇龙院士除了在学校上课外,基本都泡在科技小院。“科研实训基地不同于普通养猪场,有很多特殊设计与需求,需要时时盯着。”
在科技小院,像陈家顺一样的科技人才还有很多,上百名农业青年人才经过这里的孵化,像蒲公英种子一样飞向全国。
“这是当年科技小院的第一个实验养殖基地。”开慧镇锡福村党总支书记林益明指着面前的一栋平房对记者说。目前,科技小院已由最初的4亩发展到了120余亩。
刚一进去,暖意便扑面而来。明亮整洁的鸡舍中,一只只羽翼未丰的白羽雏鸡纷纷将头伸向笼外啄食。
“目前鸡舍已建成智能化养殖系统,可实现饲料投喂、饮水、环境控制检测等智能化。鸡舍内可自动通风、调节温湿度、采暖等;每个鸡笼都配有传感器,每5秒更新一次重量数据。”中国农科院驻科技小院的一位研究生介绍。
经济振兴
科研成果转化
“我们将努力把科研成果产业化,让更多农户受益。”印遇龙院士介绍,通过定期开展“慧农培训”“田间课堂”,目前已累计开展教学培训近30期,培育农村电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500余人次,带动村民增收600余万元。
原某国企高管喻莎,就是科技助农的受益人之一。2020年,她辞职回到家乡,流转土地600余亩,创办湖南腾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科技小院专家指导下,对土质进行置换翻新、修复,开始种植水果,养起鸡和猪。
目前,该公司肉猪存栏量4000余头。特意建造的粪肥发酵池,可以将畜牧养殖产生的粪肥,经发酵变成有机肥料还田。种植养殖紧密衔接,串起了一条绿色种养循环“生态链”。“科技小院不仅给我们公司提供了良种,专家们还手把手教会科学种养技术。去年,公司种植养殖收益超过2000万元。”喻莎说。
引进科技小院后,首当其冲的就是种养方式大革新。原先凭经验的分散种养,变成了靠科学的规模种养。
“全村已建成村级堆肥厂、发酵饲料间、科研人才宿舍、农民教育培训课室等,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12.8万元。”林益明介绍,开慧镇积极推动生猪试验基地和二期鸡试验基地落地,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百余万元。“预计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将突破280万元。”
“科技人才进小院,种养方式大改变,农业生产规模化,乡村风景美如画。”林益明用一首顺口溜,道出科技小院带来的变化。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