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古镇剃头匠:一把剪子一辈子|湖南日报

2024-03-18 07:03
字体:【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4年3月18日09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登 通讯员 陆晞

麻石巷拐弯处,4扇木门开着,进门是一面宽大的木框镜,一把脱色的老木椅,桌上旧盒子装着推子、剪子……这是剃头匠廖光宗的小店,位于浏阳大围山白沙古镇。

3月16日早上7时多,71岁的廖光宗开始打理一天的生意。他身高不到1.6米,因小时候左脚患病,走路一瘸一拐。今年是他从事剃头行业第55个年头。

慢工才能出细活

古镇上的人大多认识廖光宗,说他有一把好手艺,也有一副好心肠。

廖光宗幼年家境贫寒,虽然腿脚不便,16岁便扛起养家的重担。他看到剃头匠人游走大街小巷,挥舞剃刀帮人剃头,萌生了学艺剃头的想法,于是一头扎了进去,修面、剃头,什么都要向师傅问个仔细,以求知根知底。

拜师学艺从端热水开始,刮脸、采耳、修鼻毛,最后才到剃头,都要学个遍。师傅理发时,廖光宗总要往旁边凑,木桩似地站着,看完师傅剃头全过程,默默退下一步步演练。

“学剃头首先要练手,师傅让我从小臂和上臂练起。后来把手肘固定住,慢慢活动手腕,让右手像鱼游动一样灵活自如。”剃头首当要稳,当时还是孩子的廖光宗,认真对待每一次给客人剃头,一点一点地剪,细细琢磨、感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剃头就像学写字,刚开始用铅笔,慢慢才用水笔,再熟练才用毛笔,只能慢慢来。”就这样,慢慢地学,不久后,磨刀、刮脸、剃头,他样样拿手。

一挥一剪一辈子

顾客进门,廖光宗便心里有数。他让顾客坐下,盛满一盆温水,请顾客低头,撩起温水把头发缓缓浇湿,抓挠头皮。单手慢挠,双手快搓,轻重缓慢随人意。

用毛巾擦干头发,取出剪刀简单修剪,再改用剃刀,左手轻轻按头,右手拿刀轻轻下刮,随着“嗤嗤嗤”的声响,须毛纷纷落下,脸颊、耳背的绒毛都要面面俱到。

剃头时,廖光宗不多说话,凝神静气,仿佛在进行一个神圣的仪式,也像雕琢一件工艺品,精心细致。

一套流程下来差不多40分钟。因腿脚不便,加上年事已高,廖光宗胳膊胀痛。“老主顾喜欢我的手艺,我很高兴,只要他们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

没事的时候,廖光宗坐在木椅上,看着街上来往的行人出神:一双儿女出生,他们上学成家,直到去年儿媳因病去世,留下年幼的孙子孙女;从背着工具箱一瘸一拐走山路上门剃头,到小店被洪水冲毁,再重建;从最开始剃一个头0.25元到现在15元……

客人一声招呼,将他从回忆中抽离出来。“剃头咯!”“就来。”耳畔剃刀声响起,他一挥一剪一辈子。

老手艺不能被忘掉

“这个行当讲究心细,要用心,学好学精是很难的。”在廖光宗看来,手握剃刀的日子弥足珍贵,他养活了一个家。

“以前剃头生意很好,如今大不如从前了。现在的美发店花样太多,不像以前纯粹。”廖光宗摘下帽子,摸了摸花白的头发,手里的老手艺渐渐走向寂寥。

廖光宗说以前也带过几个学徒,但徒弟嫌赚不到钱,都不干了,现在他也不教了。“这门手艺学起来花时间,要学好,3年才能出师。现在年轻人都想速成,3个月就要出师。”说起这些,廖光宗的神情透着些许无奈。

“我喜欢帮人剃头,剃头的时候心里很安静,烦心事也都抛到脑后了。”廖光宗见不得老手艺被冷落,他只做一件事,剃头,就像心里纯真、朴实的信念。

也许有一天,这些与时代显得“格格不入”的老匠人,默默地将老手艺、老讲究连同老街往事收进陈旧的行囊,但他们的匠心精神,会留在人们记忆中。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