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新
多年以后,走在校园里,看到郁郁葱葱的树叶,总会回想起收到来信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十七年前,这栋老宿舍楼前一排樟树,阳光照耀下,叶子绿得油亮,微风拂过,哗啦啦作响。
杨敏老师大学毕业后,教我们高一语文,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对我们既严格又宽容。
记得"十一"国庆节,我报名参加学校举办征文比赛。议论文不好写,估计体裁千篇一律,于是我交了一组长诗。不久,在去食堂打饭路上,看到杨老师正在教学楼的宣传栏上张贴获奖作文,我的一篇赫然在列,还是一等奖,心中满是欢喜。
有一次,杨老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我却交了一篇3000字短篇小说,作文本写了一半。等到作文本发下来时,杨老师没有打分,评语写了四个字:后生可畏。
我把这篇小说寄到北京一本杂志,不成想,文章印成了铅字,发表了,还附带一张邀请函,到北京参加笔会。
这么大的事,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头一回,我既兴奋又茫然,拿着信去找杨老师征求意见。杨老师很高兴,说她去找其他语文老师商量,等消息。晚自习前,她找我谈话,安慰我:以学习为重,把梦想埋在心里。
大概两年后,她调到衡阳二中。我也到另一所学校复读。复读期间,心理压力挺大,看到楼前的树叶愈发油亮,意味着离高考的脚步愈近,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向她倾诉一番。两周后收到她的来信,字里行间,满是温情与鼓舞。
一踏入大学,我迫不及待给她写信,告诉她,大学里长长的林荫大道,擦肩而过的大师,还有对即将而来的大学生活向往。
去年,我回老家,顺道看望她,她告诉我,收到信后,第一时间回了信。可惜,由于我搬宿舍,没有收到,但是我想,一定是热情洋溢和充满期待的。
露从今夜白,时钟已转到凌晨1点,思念随风潜入,找寻留不住的回声。我想起《中南大学报》主任编辑、总编辑刘贡求老师。
记得开学不久,招新开始。当时校报和新闻网正在招新。我喜欢把字印在报纸上,选了《中南大学报》,当晚又面试,把握不准。
我担心落选,次日中午吃完饭,跑到校本部科技楼10楼编辑部,小心翼翼敲开总编辑办公室,见两位长者,正埋头对弈。我有几分忐忑,双手托着稿子说:"老师,这是我写的一篇稿子,请您过目……我想加入校报。"
那时,我正在学打字,打字速度慢,索性手写。刘贡求老师抬头看了看我,惊讶于眼前愣头青,他起身,接过稿纸,看了良久,在上面用红笔圈了圈,然后说:"写得不错!建议刊发,现在校报正在招新,你报名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赞扬我,那种心情忘不了的。
我进了校报,虽然作为学生记者,关注社会新闻比较多,几次关于社会类的稿件,刘贡求都给我"放行"签发。我相继在校报发表了《林光常事件中媒体之过》《体制不改革,助考消除难》《我们彼此珍惜》等文章。记得有一次开学,新生反映学校操场摊位上买的洗漱用品和床上用品比外面贵。我调查发现,原来是将场地租给了学生,学生从外面进货,再卖给新生,赚取差价。我认为,学校要服务学生,应该要为新生提供物美价廉的物品。我把这个选题告诉刘老师,他拍着我的肩膀感叹:你以后会成为大报的记者。当时,我不知何为大报,只是这句话,至今萦绕我心头。
多年来,我时常想起奔波的日子,当拂晓掠过岳麓山脚,一个少年挤上去往报馆实习的公交车,即便风吹雨打。
诚如斯言,我在报社已工作多年,他退休了,也未曾见他一面。
2023年9月9日深夜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