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春华

2023-04-16 18:24
字体:【

■  蒋集政

最美人间四月天。长沙县春华镇石塘铺村的祖云龙先生多次邀请我去他家乡看看,2023年4月初的周日,天气预报为阴天,便决定不负好时光,几位朋友相约春华踏青行。

长沙往东,一路春景,自不待言。进入春华地界,道路两旁的林道树最多的是水杉,高大挺拔的水杉树枝叶已开始转青,还远不到绿油油的程度,却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气息。临近祖云龙家时,看见一棵水杉树上有一只巨大的鸟窝,不禁想起年少时,经常与村里小伙伴们攀树掏鸟窝的往事来。而田野里最多不期而遇的要数油菜花了,或三块五块成群,或一块连着一块成片,随着车行,不断跳动着映入眼帘。显然已过了油菜花盛开时节,有的还灿烂着笑脸喜迎游人,有的已结出长长的青青的菜籽挂满枝头,令人充满丰收的期待。

云龙先生家住石塘铺村太平组,让我惊喜的是位于捞刀河南岸。河边有一座抽水机台,白灰缝砌的红砖房,看起来有些年份了,红砖墙上有一块黄底白字的告示牌,字体明显褪色了,上书:“中国水利/横坑机埠”。太平组原属横坑村,后与原石塘铺村合并为石塘铺村。机埠旁隔路有一栋同样具有年代感的红砖瓦房,门牌为“石塘铺村太平组27”,门框路边为白底黄字喷涂楷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屋内无人,我想或许是村民组的公房。屋门前是一个小广场,漫游广场,广场边立着的两块告示牌非常惹眼,分别为“春华镇石塘铺村太平组”“春华镇石塘铺村抽水机台”。

太平组所在地原有发源于南面山岭的一条无名大港,大港虽似玉带缠腰横亘于太平,在带来水利便利的同时,也阻碍了两岸几十户人家和过往行人往来,于是这几十户人家出钱出力修建了一座宽约4米、长约20米的石桥连接两岸,希望由此保一方平安、享永世太平,便将石桥命名为“太平桥”。地以桥名,这几十户人家居住之地名“太平村(组)”。如今,那条无名大港因填港造田早已不见,而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

春华镇石塘铺村抽水机台即“横坑机埠”,建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来春华镇办点指导农业生产,恰逢春华大旱,水稻大面积减产,张平化书记决定全力以赴兴修水利。至1966年,春华镇捞刀河沿线修建了五六座抽水机台, “横坑机埠”便是其中之一。几十年来,“横坑机埠”确保了太平组及石塘铺(横坑)村数千亩水田旱涝保收。随着水利工程日趋完善,“横坑机埠”虽然已经不复当年雄风,但保留它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与怀念,更以备不时之需。

与大多数长沙乡村自然村落相似,太平组的建筑风貌呈现出单纯与多彩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的风格。但村落里生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朴树、一棵桂树,让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棵朴树就生长在云龙家的小院里,是太平组几十户人家里最高的一棵树,不仅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更有意思的是,树的第一个分叉十足一个“Y”型,令人回想起小时候玩耍的弹弓形状,不过是放大了无数倍的弹弓。那棵桂树则生长在离云龙家不远的池塘边,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那高大的树冠就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巨伞,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仿佛一只巨大的哑铃镶嵌在池塘边上,又像是横卧的巨人肩扛一棵两头长满枝叶的大树。不由勾起我对《外婆家的大樟树》的美好记忆,当然外婆家的大樟树要威武雄壮些。

云龙告诉我们,第一次到春华,武塘纪念亭、抛砖屋场、春华渡槽是不能不看的地方。爱人与同行的几位朋友都是第一次来春华,我虽然曾经陪同领导调研时到过春华,但仅仅是从春华渡槽下经过,也没有参观过武塘纪念亭、抛砖屋场,于是决定午饭后前往参观。

武塘纪念亭。

首先前往武塘纪念亭。途中,问纪念亭缘何而建?云龙介绍,这要回溯到1955年。当时全国农村合作化风起云涌,为加快湖南农业发展,省委选派工作组进驻武塘村指导办社。经过摸索实践,工作组总结撰写了《湖南省长沙县武塘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从中农占优势转变为贫农和下中农占优势的》经验材料,省委马上选作典型材料上报中央。毛主席看后非常高兴,欣喜之余,亲笔挥毫,写下《树立贫农和下中农的优势》的按语,按语1759字。据悉,这是毛主席所写按语中最长的,后选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为了纪念毛主席的按语以及春华农业的发展历史,1969年省、市决定,在武塘山村修建武塘纪念亭,亭内镌刻毛主席所写按语原文。当年动工,次年建成开放。

来到武塘纪念亭,走进圆拱形的大门,鹅卵石铺就的道路两旁种植着红叶石兰,正是红叶石兰新旧交替时节,紫红的新叶在春日的阳光下鲜艳夺目。纪念亭高12米,汉白玉石碑立于亭中央,上刻毛主席《按语》全文,两边为回廊,建筑气势宏伟,翘角飞檐,琉璃金碧。亭子两端分别设有毛泽东诗词橱窗,中间橱窗展示五六十年代刊载有武塘消息的《人民日报》和《湖南日报》。亭子后面山坡上长满了松树、杉树、楠竹、柏树及板栗树,翠绿掩映下的纪念亭显得端庄大气。武塘纪念亭已成为革命历史性建筑,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沐浴毛主席批示光辉发展成长的武塘村,现已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美丽宜居村庄,现为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联系点。抛砖屋场位于武塘村合兴组。

1963年,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来到春华公社武塘大队合兴生产队办点,为方便蹲点干部工作生活,也为不更多打扰驻住户农民,决定建一栋住房。一天,张平化来到建房现场,问同行的蹲点干部杜修经:“我们建这栋房子,应该取个名字,您说叫什么好呢?”当时,砌墙师傅站在已砌一人多高的墙上,下面做小工的将砖一一抛上去,砌墙师傅一一接着砌。杜修经望着这一抛一接的场面,回答说:“书记,是不是就叫‘抛砖屋场’?”“抛砖屋场?”张平化一愣后,回过神来,大叫:“好!抛砖屋场——抛砖引玉,就叫抛砖屋场!我们是来抛砖的,要引全省之玉!”屋场就此定名。

抛砖屋场建成后,1963年至1966年间,先后有张平化、毛致用、华国锋、王震、陶铸、程潜、雷洁琼、胡愈之、周立波等领导人在这里住过。因屋场为土砖结构,加之年代久远,到2020年,房屋倒塌只剩下一间厨房,两间正屋。为传承好红色基因,继承好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2021年2月,长沙县委、县政府决定原址重建,当年竣工开放。

抛砖屋场。

来到抛砖屋场,只见青色的盖瓦,墙体下部为红砖上部为泥砖,墙上写着“奋发图强争取农业大丰收”“积肥料 办良种 争上游”“干部群众同劳动/公社生产年年增”“技术大改革/粮食大增产”等标语。屋场有九间正房,分别标注着“华国锋住过的房间”“王延春住过的房间”“张平化住过的房间”等,房间内除住宿用品外,还摆放着当年出版的《群众艺术》《山花烂漫》等书籍。正房两头一边为厨房,再现当年“大食堂”风采;一边为大通间,现为陈列馆,陈列“从群众中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解群众问题—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等内容。屋场前的“武塘新风”展示牌,介绍了“风清气正抛砖屋”“华国锋扮禾”“毛致用插田”“程潜送藏书”“张平化请客”等逸闻故事……

春华渡槽。

再前往春华渡槽。据介绍,春华渡槽始建于1976年春,东起武塘村夷山,止于高丰村天鹅山南坡,全长2000多米,高25米,共有108个桥墩,于1978年8月建成,是湖南最长的渡槽,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并在一直使用的渡槽,被誉为“三湘第一渡槽”。伫立渡槽之下抬头仰望,只觉“一桥飞架南北”,渡槽外观秀美,气势雄伟,巍然古朴,像一条莽苍的巨龙奔腾在春华大地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春华曾是“种稻望天收”的贫瘠之地,随着红旗水库的建成使用,利用红旗水库资源促进春华农业生产提上议事日程,修建春华渡槽计划顺势出炉。但修建硕大的渡槽,工程浩大,108个桥墩,桥墩间隔20米,每个桥墩由8个石墩砌成,每个石墩最轻的都达十几吨,所需资金也甚巨,于是从全县各乡镇抽调6万青壮年劳动力,自带碗筷被服,由生产队出口粮、计工分,投入到渡槽建设中。这让我想起当年家乡零陵县修建石坝仔水库时那宏大的场面,水库建成后的引水渠也修建了渡槽,只是规模远远不及春华渡槽。

春华渡槽建设历时3年,6万青壮年男女在一起劳动生活,期间发生了许多逸闻趣事,自然不乏甜蜜浪漫的爱情故事。云龙告诉我,他的姐姐与姐夫 建设春华渡槽劳动工地上擦出爱的火花,结出爱的果实。此情此景当然远非云龙的姐姐姐夫,黄花镇朱觉良的爱情故事也在当年渡槽建设工地上传为佳话。春华渡槽位于捞刀河西,但河东的青壮年劳动力也被抽调参加修建,为了方便河东河西的往来,便用三根钢丝绳在河上临时架了一座软索桥,桥上铺竹板,有人过往时,桥面会轻轻摇晃。当时为了犒劳渡槽建设者,每天晚上在河东放电影。一天晚上看完电影后,朱觉良送爱慕的女孩过河。清凉的夜风中,调皮的孩子在铁索桥上东奔西跑,软索桥摇摇晃晃,女孩吓得花容失色,朱觉良机智地一把牵住了女孩的手,这一牵成为永恒,如今两人已牵手数十年……

渡槽建成后,因为红旗水库的灌溉,春华从此由贫瘠之地一跃成为鱼米之乡。1985年,在全省开展的大规模吨粮田建设竞赛中,春华连续三年拔得头筹,创造了“三捧金杯”的佳话,1987年更成为全省第一个成建制过吨粮的乡镇。

如今,春华渡槽已从曾经的绚烂逐渐归于平淡,渡槽有了不同程度的磨损,但依然无损于渡槽在当地人心里的高大形象。我们有幸在春龙公路渡槽下碰上一位当年参与修建渡槽的老人,他说:“每当看到高耸天空、横跨田野的渡槽,心里就会浮现出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心里顿时热血沸腾。”明明已是60多岁的老人,此时看上去就像血气方刚的中壮年。遗憾的是,虽有旋梯从地面连接到渡槽顶端,旋梯半腰上被一张铁门锁着,未能爬上渡槽顶登高望远,俯瞰渡槽周边的春华美景。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文旅星沙”微信公众号。

云龙介绍,渡槽引水源头的红旗水库风景非常优美。不知是他无意之言还是有意说辞,我不禁心痒,很想去红旗水库看看,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不觉已近下午五时,只得作罢。心里便自我安慰,权且留一分遗憾,就当为下一次春华行留一分挂念、增一分动力……

春华之行归来有些日子了,但春华行的所见所闻却不时在心头萦绕,一路行来,不仅游览了春华春天的美景,感受了春华春天的气息,更从春华人的精气神里感受到春潮涌动。春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贫瘠之地到如今的富裕之乡,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有深刻理由的:

——无论是在全国农村合作化运动中武塘农业生产合作社创造的从中农占优势转变为贫农和下中农占优势的经验,还是省委主要领导到武塘大队合兴生产队办点创造的“抛砖屋场”经验,再到市委主要领导联点武塘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说明一个地方的建设发展不仅要有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引,还必须坚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无论是在春华捞刀河沿线修建抽水机台,还是举全县之力修建春华渡槽,在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修建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让我们时刻不忘“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无论是在工作中创造典型经验,还是在艰苦条件下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必备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大无畏气概和创造精神,让我们始终牢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春华秋实。祈愿春华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创造新业绩,春华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作者系长沙市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张福芳

三审:谭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