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他将瞬间定格为永恒
——“兰亭集序”是怎样炼成的
文/谢石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吊诡。
不少声名赫赫的圣君贤相,用尽了一辈子的心血、消耗了整整一生的艰辛,换来了自以为不菲的文治武功,而后人们偏偏很难把他们记起。他们何时走上辉煌的顶点?何时又跌入自掘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尊姓大名,在“是非成败转头空”的铁律中,都如过眼烟云,留不下什么痕迹,结果只不过是被无情雨打风吹去。
恰恰相反,在时间的长河中,某些在当时并不起眼的普通士人,却在不经意的瞬间,举重若轻地完成了不可复制的无双伟业,“无意插柳”,一不小心,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真正做到有史必有此业,有史必有斯人。
王羲之像
王羲之偶然书写《兰亭集序》的“永和九年”,不知是谁当皇帝,谁做宰相,发生了什么军国大事,都早已杳如黄鹤,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记起。但这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已经五十一岁的会稽郡小科长王羲之和当地一群文人雅士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的小型聚会,却被历史铭记下来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这天突来“灵感”,信手书写了一篇324个汉字的短文章。这篇文章就是至今还无人逾越,享有近两千年“第一行书”盛誉,使他当之无愧的一直稳居“书圣”宝座的《兰亭集序》。
蘭亭集序
这篇情书并茂的文章历经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加是烈火烹油,《兰亭集序》遇到了异代知己李世民。这位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盖世雄主,本来就集文韬武略于一身,而且还对书法尤其情有独钟。特别对王科长的字“玩之不觉倦,览之莫识其端”,不但自己爱不释手,而且还命当时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大书家精心临摹,广为推介。从此,该书的临摹本都被历代帝皇奉为至宝,各朝书家敬若圭臬。《兰亭集序》真的值得如此推崇?答案得从头说起。自秦始皇“书同文”以来,秦篆成了官方通用的主流字体,随着时代要求的快捷和方便,笔画由复杂走向简单,结构有繁琐走向清晰,于是就有了由篆书而隶书,再由隶书而楷书的进化。但是,到了楷书,便逐渐的固化和僵化起来,大家都在这种仅仅只能表意的工具模式中规行矩步。所以只准具有表意职能的“驯服工具”——汉字字体,便长期呈现一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老气横秋之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独尊儒术”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禁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然而,独尊儒术却在魏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一个人性觉醒的时代,亦不可抗拒的的气势席卷而来:白骨蔽野的频仍兵灾、譬如朝露的悲呛感喟、痛哭歧途的仰天呼喊、误落尘网的心灵折磨、整个社会都处在既陷入郁闷又开始觉醒时段。在看起来是放荡诗酒、寄情山水的表象下面,一种解除精神枷锁、冲开陈旧藩篱、挣脱僵硬桎捁、体现自由奔放、张扬个性舒展的意识在孕育、萌生、涌动。
既多情,又敏感,还非常脆弱的文人士子,无法适应由坚实的利益硬件交错组成的社会。于是,他们便将“纸上谈兵”作为一个“突破口”,让书体承载精神感悟,在挥毫泼墨中尽情宣泄痛苦、排遣烦恼,寻求自我,安顿灵魂。一种流畅生动、灵动飘逸,有如流水行云的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崭新字体在苦难而又宽松的孕育中呼之欲出。
王羲之书法
在这呼之欲出的前夜,一个需要产生巨人的时代也在呼唤,也在等待,也在选择。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一个已经有意和无意的做好了各样准备的王羲之应运而生,他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回应了这一次巨大书法变革的呼唤。时势造就了这位书坛英雄,而接下来英雄又造就和引领以后书坛的发展趋势。
王羲之能够以一书而独步千古是有他必然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首先,王羲之的思维已经进入了人文精神必到达的境界。他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骨子里那种“坦腹东床”的洒脱言行,是为当时蝇营狗苟的社会所不容的。因此,他拒绝了残酷、卑鄙、污浊的仕进之途,仅以一个无所谓的小官维持起码生计,然后潜心学问。长期的阅历和思考,使他在悟透了古今、天地、生死、荣辱等人类“终极关怀”的大问题的同时,培育了诸如旷达、潇洒、通透、飘逸的生命精神底色。艺术的本质在于对精神的诉求,而当那种刻板、固定、僵化的模式限制和阻碍这种追求时,一个或一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领军人物就会迟早出现。于是,有着“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内心世界的王羲之便站在了书风变革的时代前沿。
其次,王羲之长期的热爱和执着,夯实了书法本身必需的专业功底。中国书法是凭籍汉字来表现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自身生命感悟的创造性记录,作为这种记录的载体,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孕含着丰富的知识密码,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巨大的“文化当量”。王羲之饱览群书,又遍临碑帖,加之全身渗透着来自神游万物的灵动,特别能体会到心手相应的快感、可敛可散的舒畅、可轻可重的愉悦可徐可疾的的洒脱、可枯可浓的随意、可断可续的率性,一个承前启后、开山立派的奠基大家,正在整装待发。
其三,王羲之找到了一个临场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良好平台。精神的锻造、专业的锤炼,使积蓄相当深厚的王羲之距离产生传世之作只有一步之遥。如何找到一个“井喷”的突破口,是可遇不可求的。然而机会终于降临了。王羲之去的“兰亭”真是一个天赐的展示“平台”:周边的环境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碰上的时间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三月”;参加的人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是有着共同语言的高人雅士;嬉玩的游戏又是“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的赏心乐事。在这样的气氛中,王羲之由“幸可乐也”,到“岂不痛哉”,在深深感悟到“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于是一篇情理清新深远、书法遒媚劲健的扛鼎之作便横空出世。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正因为如此,王羲之本人以后多次的重写,都无论如何达不到这一里程碑似的高峰。就是这篇里程碑似的文章,正式全面完成了汉字书法仅单单表意到充分表达丰富情感的大跨越。
本文作者行书作品“闲来临晋帖,兴到读唐诗”。一篇文章,一幅书法,能够长期的成为整整一个朝代的标志性符号,我们不得不佩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谢石 :湖南新邵人,湖南日报高级编辑。《王羲之,他将瞬间定格为永恒》被选入湖南省高中语文必读参考书。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