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风物|岁月留痕,本地非遗与家的印记

2023-03-23 14:29
字体:【

文/春天里的椰子

非遗的故事,从何说起?

我想,要从每一个非遗的故乡说起。

某处的山泉冲出源地,汇成河流。

水流在此奔涌,日日夜夜,无休无止。

沙与石化为土壤,日与月刻下年轮。

终于有人来到这里,他们决定留下。

垦荒、定居、繁衍,生生不息,

人们耕织劳作,并在生活中创造本土的文化。

而本土文化就像流经此地的河流一般,

形成、发展、传扬,日积月累,

随着世代的传承,形成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

这条文化长河中的精华部分沉淀下来,

其中的一些被人们选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PART
0 1
文艺传家

何谓“非遗”?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记录了10类、1500余个非遗项目。按照申报地区和单位划分,共有3600余个子项。这些各具特色的本土非遗项目是“非遗”概念的具象,它们作为中华传统的表现形式,展现着华夏文明的瑰丽和全国各地本土文化的多元。

一门技艺,一种礼仪,一个节庆风俗,一台地方大戏……所谓非遗,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精粹,涉及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从本地生活中诞生,饱含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思想情感,并在岁月中传承与弘扬。随着本土文化的发展,非遗这一由传统生活培育的文化硕果逐渐成为本乡本土共同的记忆,成为了连结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家乡的精神纽带。承载着地方记忆,非遗也篆刻上来自地方的“家”的印记。

文艺传家,在岁月的轮转之中,非遗以故土家园和一个个本地家庭为载体传承与发展。它绝不是仅供展览的切片标本,而是活的文化——生活习俗、家风礼仪,在传统生活的循环演替中、在非遗传人的技艺传承中,非遗为人们所发扬,作为一方水土的产物给予人们精神寄托。

PART
02
“家长沙”·长沙市非遗展示馆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长沙,橘子洲头125号。

绿树掩映、白墙青瓦。这座附带戏园的两层建筑是始建于1917年的橘洲客栈,经过修缮,现已成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馆以“家长沙”为主题,将非遗与家庭、家乡生活相联系。一层分为家堂、家艺、家音、家味、家节、家人六大部分;二层为家传部分,由临展区、非遗传习所和文创产品展示区构成。

从附门环的原木大门入馆,眼前是一间砖地木墙的堂屋。厅堂与内室的构造仿佛传统民居,正中的一组青铜雕塑展现着民国时期一户人家过年时四世同堂的场景。雕塑背后的木墙上挂着山水画和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此处是“家堂”,展示馆的第一个部分。四世同堂显亲眷美满,一门欢聚扬礼乐家风。“家堂”部分让人蓦地置身于一户传统家庭之中,以新年阖家团圆情景的再现向人们传递“家”的主题。

从家堂往里,是第二部分“家艺”。所谓“家艺”,是与故土家乡、家庭生活紧密关联的手工业传统技艺。这一部分陈列着长沙地区传统非遗技艺的作品,以非遗手工艺制作技术向世人展现本地家庭生活的细节。浏阳菊花石雕、湘绣、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浏阳夏布、捞刀河刀剪,从手工艺品到家庭日用品,非遗“家艺”构成了本地家庭的一个个生活细节,展现着长沙人民自古以来的生活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家艺”部分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展示形式,即以非遗的形式展现非遗。它通过非遗作品本身来解读文化,从而把非遗“活的文化”之特点直观体现出来,给予来访者更深的体会。在“家艺”展区的墙面上,一幅麻石雕刻的长沙地图标注着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地图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丁字湾麻石雕刻技艺制作而成,以非遗作品的形式向游客传递非遗信息。右侧是以新康木雕技艺雕刻的浏阳花炮制作过程,记录了浏阳花炮的传统工艺步骤。与此相呼应,望城民间剪纸艺术的作品《烟花闹春图》则展现了过年时家家户户燃放烟花、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

走出“家艺”,琴瑟和鸣、并且能够聆听长沙乡音的区域是“家音”部分。多媒体的视听形式中,长沙古琴、湘剧、长沙花鼓戏、皮影戏、麻山锣鼓等非遗项目在游客面前真切地表现出来。站在镜头前,你能够为自己设计一副湘剧脸谱;拿起耳机聆听长沙山歌,你会惊讶于街头经典的叫卖竟也属于地方非遗。家音乡韵讲述地方故事,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由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带来的长沙民间艺术。

家堂、家艺、家音,在家乡生活中,亦少不了一日三餐的家味。在“家味”展区,一串从屋顶垂下的仿真红辣椒和一整面墙的香料食材直观介绍了湘菜辛辣鲜香的味道特征。复原传统湘菜菜品的仿真菜肴被放置于灶台和餐桌形态的展台,辅以影像手段,展现了湘菜的烹饪过程和最终成品。其中,仿真食材墙上不仅有制作湘菜所需的代表性食材,更有杨裕兴手工鸡蛋面、徐长兴烤鸭、五大油码、宁乡四碟、浏阳蒸菜等代表性的长沙美食。放置在“餐桌”上的是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龙脂猪血、红煨蹄花……仿真的菜肴仿佛新鲜出炉。在“灶台”上的是玉楼东六大传统湘菜,采用影像手段,将菜肴制作的影像在锅中呈现,食材翻炒、热气腾腾。在另一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长沙玉和醋传统酿醋技艺的展示区则再现了传统的制醋作坊。贴着“玉”字的醋坛摆满一整面墙、地上陈列着两个古法发酵用的大醋缸——作为中华老字号的玉和醋,从清顺治年间就驰名江南,至今已传承三百余年。

而在以上这些非遗项目以外,长沙还拥有极富本地特色的家节习俗。一年中每逢节庆日期,人们都会以本地的方式庆祝节日。“家节”展区采用立体影像手段,生动展现了农历六月二十三火宫殿庙会的盛况。而陈列着各式精美红漆乐器的,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源于古《韶乐》,从远古流传而来,富有浏阳本地特色。一年中包括春、秋、孔子诞日三奏,是浏阳本地传统礼乐习俗的传承。“家节”部分还展示了端午节等更多传统节日,介绍长沙独特的过节习俗。

多彩的非遗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由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传承与发扬。展馆最后的“家人”部分是对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介绍。人名与技艺纵横连成一整面墙的名册,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文化传承。这些德艺双馨的非遗继承人们继承和发扬着长沙非遗,为本地历史文化的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岁月留痕,本地非遗带有的“家”的印记,来自家乡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也来自本土的家庭生活。“家长沙”,长沙非遗是本地人共同的记忆。它连接人与家,成为一种家国情怀,给予人们归属感和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PART
03
非遗与长沙烟火气

从非遗展示馆回到城市生活,星城长沙,是一座繁华而富有烟火气的城市。

长沙的烟火气,来源于平凡生活中本地特色与文化的沉淀。身处于这份烟火气之中,不经意间,你会遇见本地非遗的踪迹,感叹非遗与长沙人生活的密切关联。然而毋需讶异,非遗本就诞生于当地,作为活的文化闪烁于平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早晨出门,去杨裕兴吃一碗面条早餐,享受美味的过程中间或耳闻街边“小钵子甜酒”的叫卖。晚上回家,路上买一份阿姨现炸的臭豆腐边走边吃,到家后发现玄关新添的菊花石雕——这是本地人生活中的非遗。若是作为来访的旅客,你还可以选择前往火宫殿体验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的美味,或是前往铜官窑古镇了解“南青北白长沙彩”的陶瓷历史等等。在长沙,无论是节假闲暇时欣赏花鼓戏、体验剪纸艺术,还是日常中使用捞刀河刀具、玉和醋等制作传统湘菜,非遗总是在人们身边,给人们带来熟悉的长沙味道。

非遗,从本地生活中来,又成为了本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外地人来到长沙,在本地非遗带来的烟火气中感受到长沙文化的新印象。而对于从长沙出发旅居外地的游子而言,非遗项目也成为了每一个身处异乡的长沙人乡愁的一环。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非遗是融入“家”概念的遗产,包含在人们对家庭、家乡的记忆之中。这种文化的记忆是温暖的,也是强大的。它联系着本地生活中的人与人,用文化的共识形成包容性的整体。无论是家庭还是家乡中,非遗都加强着同属一个家园整体的每一个人的归属感。

岁月留痕,非遗相伴生活,就像一盏明灯带来温暖和光明。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