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二月清明

2023-04-11 15:08
字体:【

■ 蒋集政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祭祖大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因此也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而清明一般在农历三月,故又称三月节。

不过,2023年清明节有些特别——2023年农历闰二月,清明节便出现在闰二月里。根据历法推算,此种现象每19年才出现一次,就像一个人的生日,每间隔19年,农历生日与公历生日才完全重合。原因是,公历每年一般为365天,而农历每年一般为354天,为了使农历年的长短与公历年的长短相近,古人采取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的办法。这样,有闰月的年份称为“闰年”,一年中有13个月,通常为384天或385天。如此算来,19个农历年与19个公历年的长短基本相同。

不管清明节出现在农历三月还是闰二月,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但有人却将闰二月清明赋予了特殊内涵,并由此提出农历闰二月清明节不能扫墓祭祖。何故?主要源自民间传说,俗语有云:“闰二月清明添土,祸事连出”,或云:“闰二月清明上坟,祸事临门”。因为清明扫墓时,往往不单纯是对祖先进行祭祀缅怀,还常常趁机对因风吹日晒或虫蚁噬咬而出现损坏的先人坟墓进行培土修缮。而闰二月是不宜动土的,因为古人将闰月称为“虚月”,如果在“虚月”进行扫墓祭祖这等大事,那是当着先祖的面“玩虚的”,是对先祖的不尊重,后果可想而知。如果非要扫墓祭祖,须得清明节前后10日方可。

对上述说法,当然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今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先生回大陆祭祖、参访,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前来交流,无疑是清明期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看来,马英九先生对闰二月清明不能上坟祭祖是“不信则无”的。而“信则有”的自然也大有人在,岳父母就是其中之一。最早听说闰二月不能上坟祭祖,就是住在娄底乡下的岳父母打来电话,让我们今年清明节不要回去扫墓。老人家“有要求”,我们只能“信则有”了。既然不去岳父母老家,自然也不回我永州老家了。

虽然没有回乡扫墓祭祖,却不由勾起年少时许多清明节的记忆。我老家永州,清明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四”之说,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为扫墓期。其实,年少时并不怎么在意清明节,因为在那物资短缺、缺衣少食的年月,不能杀鸡宰鸭、煮肉喝酒的节日,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当村里外嫁的女子携着丈夫回娘家来“挂山”时,便知道已是清明了。那时并不知道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因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往往少晴多雨,阴雨绵绵,走在村里湿漉漉的泥石路上,心情很是不喜,却没有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时的心伤难抑、悲痛欲绝。如果知道《清明》诗还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句子,心里肯定无比失望——因为村里连“酒家”都没有,又何寻“杏花村”呢?更别说可以“缅怀祖先”之名而行“喝酒吃肉”之实了!

记忆里,进入新世纪,人们对清明节的空前重视是2006年后。这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起,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通过调休,改为放假三天。自此,清明与春节、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清明祭祖逐渐时兴起来。

而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之事,唐玄宗颁布(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注: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二日),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宋代大体传承了唐代传统。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宋代以后,清明节传统虽有变化,但大体承接前代旧制。至“中华民国”,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清明节为国定假日。

自从2009年清明节调休放假三天开始,几乎每年清明期间我都回永州老家及爱人老家娄底扫墓祭祀,尽管同属湖南,但两地的祭祀习俗也略有不同。我老家扫墓祭祀时,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再从墓地周边铲几勺新土培在坟墓上,然后砍上几支树枝插在坟上,树枝称为“挂山条”,再在“挂山条”上捆绑上“钱纸”;近年来,则更多地购买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彩色塑料花等祭祀品,最后烧香化纸(即“钱纸”),鞠躬祭祀,燃放鞭炮。听说有的乡村,清明节凌晨从井里汲水用以酿酒,据传这时酿造的酒别有风味,经数月味色不变。不过,记忆里,父母亲没有在清明时节特地酿酒。

到长沙学习工作数十年,没有亲身经历长沙乡下的清明祭祖,但有清明前后踏青郊游时,偶见山里、路边的坟墓上插着彩色塑料花等制成祭祀品,还有插着的树枝、竹条上捆绑或直接挂着“钱纸”。我想,这应该与我家乡清明扫墓的习俗基本相似。据传长沙乡下有清明插柳的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还有就是因为柳枝生命力旺盛,俗语云:“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对此,我确是没有见过的。

清明是令人感伤的日子。前两年清明,因为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没有回老家扫墓祭祀,今年清明因故不能回乡,也无意外出。父母已80多岁高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为方便就医照顾,近些年在长沙生活的时间更多些,去年中秋过后,便从老家来了长沙。因父母住在姐姐家,清明这天便上姐姐家看望父母。本是阴天,中饭后返家时,天空却飘起了小雨,想到父母一天不如一天的身体,不禁惆怅满腹,愁从中来——“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清代屈大均的这首《壬戌清明作》,恰是此刻心情的写照。

自信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午睡起,已是下午三时。本想外出走走,屋外依旧飘着小雨,便想就在家看看书罢。或许是为了应景,索性坐在电脑前,搜索有关清明节的古代诗词,发现宋代王禹偁所作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在“无花无酒过清明”时,仍然能够“晓窗分与读书灯”,此时此境比起当年的王禹偁不知好到哪里去了,又有什么可惆怅烦愁的呢?

伫立窗前,不由想,清明时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其实对祖先最好的缅怀莫过于通过努力奋斗让日子越过越好,让祖先九泉之下有知,能够更好地安息。至于扫墓祭祖,只是表达缅怀纪念的一种形式,清明时节可以,其他日子亦可,重要的是能够牢记生养的故土,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能够铭记祖先的教导,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足矣。而对待先辈,最重要的是生前而非身后,因为厚养薄葬远比薄养厚葬重要,薄葬也好,厚葬也罢,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先辈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厚养或是薄养才是先辈在世时的真实感受。至于身后对先辈的祭祀缅怀,就更微不足道了,不过是徒有形式而已。

愿天下人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如此,善莫大焉。

(作者系长沙市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李玉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