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湘江
——1998年长沙抗洪英雄群像回眸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茜
1998年,一场洪水肆虐大半个中国,致使2亿多人受灾,不少工厂、良田被滔滔洪水吞噬。洪水超历史,抗洪也超历史。
在星城长沙,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英雄。每一段挡水堤、每一排防浪墙、每一袋砂卵石都是广大军民、党员干部的汗水浇筑、血液凝聚。
68岁的李建安有一个习惯,经常会把丈夫戴乾辉的遗像和生前所获荣誉证书奖章带在身边。尽管戴乾辉已经因公殉职23年,“他像是一直陪伴在我身边。”
1998年6月,长江暴发全流域型洪水,湘江长沙段水位突破历史水位,全线险情频发。长沙市公安局巡警支队除了保证正常的出警警力外,全员都抵达大堤一线。长沙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执勤科科长戴乾辉和亲自“挑选”的准女婿刘志永都加入了这场战斗。
1998 年 8 月 10 日中午,戴乾辉在长沙县高沙垸与洪水中激战多日后归队,一天一夜没合眼,眼睛布满血丝,嗓子也已经嘶哑,但他并未休息,马不停蹄顶着 40 摄氏度的高温处置一起重大警情。在处置过程中,他倒下了。在生命的极限中,与洪魔抗争多日后,他仍然不忘本职工作,在医院病床上,都在和赶到现场的支队长沟通工作上的事情,随后就被转入ICU,戴乾辉再也没能开口说话。8月12日,戴乾辉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他最大的遗憾应该是连女儿的婚礼都没有来得及出席。”李建安眼里满含热泪。
共产党人先上,这句熟悉的口号,响彻沿江抗洪的每一个战场。像戴乾辉一样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还有很多。
1998年6月16日下午5时,暴雨肆虐。刚做完脂肪瘤切除手术的武警湖南总队长沙市支队副支队长翁培根马不停蹄地赶往望城桥驿镇大众垸,在那里,他的战友们正在战斗。
400多公斤的预制板扔进决口处,立马被怒涛卷走吞噬,吊着绷带的翁培根带头和战士们组成了敢死队,跳入激流,站在预制板上加压,1块2块3块……138块预制板精准到位,全部下沉,决口堵住了。翁培根的绷带却被鲜血染红。
他撑着病体扛沙包、下水、指挥,之后又转战宁乡、岳阳等地。据媒体报道称,他参与排除险情100多起,解救转移了2000多人,在抗洪大堤上连续奋战88个昼夜,堤保住了。翁培根却日渐消瘦,疼痛常使他彻夜难眠。家人劝他回长沙看病,他却说,“我是一线指挥员,不能当逃兵。”
1998 年9月26日,他查出肝癌晚期。1999年4月,翁培根肝癌医治无效去世。武警部队党委追记他为一等功臣、抗洪烈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党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苏蓼垸是长沙最北端的一个大垸子,湘江从这里流向洞庭湖,沿河堤岸长达14.8公里。
这14.8公里,在苏蓼垸堤委会工作了35年的姚建刚再熟悉不过。每天他都要用脚步丈量数次,大堤哪一段是新堤,哪一段是夹堤,哪一处有个转弯,哪一处最容易渗水,他了如指掌,被群众称为“最懂大堤”的人。
1998年特大洪灾期间,苏蓼垸最高水位达到37.29米,20多位党员带领几百名群众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严防死守。“情况最危急的一次,湘江东城河坝闸口开裂,江水倒灌进垸内。”姚建刚回忆起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十几名党员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扎木排,用棉被堵住裂口,在外围打围堰,经过四天四晚的紧急排险,终于保住了河坝闸口的安全。
兴马洲是湘江进入长沙的第一洲,生活在这四面环水的洲上,潮涨潮落对居民们来说是寻常事。
原兴马村书记宋明亮指着兴马洲的石刻字样说,“1998年洪水没过这里一米多。当时组织老人孩子先行撤离。留岛的青壮年,在62位党员的带领下,每七八个人一组,每组防汛一个险工险段,装袋、打桩、堆沙包……”经过数日坚守,大堤保住了,兴马洲没有溃堤垮垸,无一人伤亡,只有部分农田和牲畜受损。
23年过去了,这些年长沙一直在治理河道、加固堤防、维护水库……长沙县已启动捞刀河(城区段)水系综合整治项目高沙垸堤防达标工程,防洪标准将达到“百年一遇”;大众垸,水清、岸绿、景美、人乐,大众垸水系连通工程效果初显,不仅改善区域水质水环境,提高区域灌溉、防洪、排涝能力,更提升了沿线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苏蓼垸,姚建刚又在35年如一日地巡堤;兴马洲,几只黑山羊正在码头旁的草地里悠闲地吃草,家住渡口边的老人领着孙子在门口看船来船往……
一切,都是如常的静好。
出品 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 新湖南长沙频道
总策划 曹辉
监制 王文隆 周小雷 滕斌
本期出镜记者 王茜
摄制 范远志 张云荻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