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长沙印记”④丨秀才并肩闹革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曼斯
倚山而居,枕书而眠。功名傍身,前途无忧。百年前,宁乡沙田出了两个“穷秀才”,抛却安逸日子,轰轰烈烈闹起了革命。
百年后,当年奇货可居、自视甚高的“聪明人”史册无名。这两个“穷秀才”,以开国之功,名垂青史,受后人敬仰。
何叔衡,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谢觉哉,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两人同乡相识,同志相投,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在纷飞战火中殊死斗争,情谊愈发深厚。
穿越百年,我们探寻两人故里,追溯当年足迹。沙田南馥冲,溪流伴耳,树冠相接。移步沙田杓子冲,亦可得此景。两人少时在山水田园间苦读,虽看似是为取功名,但心中已萌新芽。
在目睹和经历了清末民初社会混乱、国家软弱、人民受难的现实后,两人拒了衙门的差事,先后受友人姜梦周邀约,来到云山书院任教。这两名蓄着八字胡须的秀才风风火火踏入书院大门,颠覆了这所旧式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
辛亥革命后,在两人的倡议下,学堂组织了学生会,进步师生一起反对尊孔读经,提倡写应用文,开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间,在他们的倡议下,云山书院掀起了震惊宁乡的新文化运动。
这一切激怒了固守传统的守旧派。他们任命新的校长,当着学生的面斥责何叔衡“公然造反”,将革新者的行囊扔出书院。
是挽救将倾大厦,或是愤而起身另寻出路?何叔衡与谢觉哉已然有了答案。
1913年春寒料峭中,何叔衡赴长沙求学,走向了一片全新的世界。在第一师范,37岁的教书先生成了大龄新生,还与小自己17岁的毛泽东成了忘年交。1918年,何叔衡作为年龄最大的成员加入新民学会。1921年6月29日,他与毛泽东在长沙同登一条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共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参加一大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创建湖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湖南支部,随后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并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形势日渐险恶后,1935年初,根据地组织“九路突围”,何叔衡等人由红军便衣队护送向闽西转移。在向白区转移的过程中,何叔衡等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部队的围堵。为了不连累同志,何叔衡在福建长汀跳下悬崖,壮烈牺牲,践行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在何叔衡离开宁乡不久后,谢觉哉也决定离开云山书院。在何叔衡的介绍下,谢觉哉认识了毛泽东,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4月,谢觉哉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等职,主持和参加起草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条例》等一系列法令和条例,为中国革命政权的司法制度创建了雏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觉哉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5年担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回想往事,谢觉哉曾如此感叹:“我想我们两个秀才,不为革命者打倒的对象,而自己成为革命者,算是人生幸事。”
建党百年,斗转星移,有巨变,亦有不变。宁乡横市镇,水云山下,仍有琅琅书声传来,这是云山书院延绵百年的不绝弦歌。故居深处,人们跟随革命先辈的足迹,踏寻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印记,将红色火种燃烧至今日。
出品 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 新湖南长沙频道
总策划 曹辉
监制 王文隆 周小雷 滕斌
本期出镜记者 李曼斯
本期鸣谢
长沙市委宣传部 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宁乡市委宣传部 宁乡市何叔衡故居管理委员会
宁乡市横市镇人民政府 宁乡市云山书院
责编:张云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