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
乌石彭德怀铜像广场
湘潭白石公园齐白石塑像
三
湘潭三石——指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上世纪末以来,因为三人名字或出生地均含有“石”,出于构建湘潭旅游大格局考虑,人们习惯将湘潭三位杰出人物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合称为“三石”。其中,毛泽东乳名石山,彭德怀自号石穿,齐白石名璜号白石。又,根据三人出生地,人们习惯称韶山为红石,称乌石寨为黑石,称白石铺为白石,三者合称为“湘潭三石”。
韶山毛泽东故居
乌石彭德怀故居
白石铺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1864—1957),湘潭县白石镇星斗塘人,平民出身,国画艺术大师,有诗、书、画、印“四绝”之称。他热爱祖国、热爱世界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荣获国际和平奖。1964年又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史上,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这三位杰出人物声名赫赫,享誉中外,震古铄今,因此又被称为“中国三奇石”。近年来,有识之士正在三人家乡开辟旅游景区,构筑“三石”黄金旅游专线,大力发展湘潭文化旅游业。
湘潭东方红广场
湘江三友——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老师杨昌济门下有三位得意弟子: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既是同学,又是好友,人称“湘江三友”。三人还是著名的新民学会的创始人。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
学生时代的蔡和森
学生时代的萧子升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原籍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曾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 他于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萧子升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10月,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 蔡和森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还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1931年,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英勇牺牲于广州军政监狱,年仅36岁。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蔡和森烈士
蔡和森在法国
蔡和森传记
萧子升(1894—1976),字旭东,后改名萧瑜,湘乡市梅桥镇横铺萧家冲人。留洋教师萧岳英之子,著名诗人萧三之兄。他比毛泽东小一岁,却比毛泽东高三届,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高材生。1915年6月,萧子升从一师毕业。第二年应聘到楚怡学校任教,在那里呆了两年多。在这段时间里,萧子升和毛泽东,一在城中,一在城南,往来不断,书信频繁。毛泽东总是去萧子升任教的学校长谈,谈自修之道、中国的改造以及最近的新闻。仅1915年8月至1916年7月,毛致萧的书信就达13封之多,可以想见他们的友谊之深厚。
1917年暑假,萧子升和毛泽东出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进行社会调查。出发这天,萧子升在日记上题诗:“雨伞行囊荷一肩,头无冠戴手无钱。去看河山千万里,如何整顿仗空拳。”他们历时一个月,广泛接触了各阶层人物。在益阳,饭店主人叫茹英姑娘的,慧眼识英雄,看出他们的行藏,惊叹道:“二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后来,萧子升旅居海外,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萧子升曾以这段往事为题材,写了一本书《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1976年,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终年82岁。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萧子升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
萧子升(萧瑜)著作之一
萧子升(萧瑜)著作之二
1918 年4月14日,一个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日子。湘江两岸,岳麓山下的“沩痴寄庐”(蔡和森家),新民学会正式宣告成立。成立会上,确定了学会的宗旨是: 砥励品行,研究学术,改良人心风俗。最初所拟学会名称为“新学会”,萧子升主张取《大学》“在新民”《汤诰》“作新民”之意,改名为“新民会”,最后定名为“新民学会”。会章条款原拟颇详,萧子升不赞成将现时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萧子升意见,定为十一款。会上,萧子升被举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
毛泽东与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合影
毛泽东送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抵达上海时合影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全国影响力最大的革命团体。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这段往事时,回忆说:“一九一七年(引者注:应为1918年),我和其他几位朋友一道,成立新民学会。学会有七、八十名会员,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参加过新民学会的较为知名的共产党人有:罗迈,现任党的组织委员会书记;夏曦,现在在二方面军;何叔衡,中央苏区的最高法院法官,后来被蒋介石杀害;郭亮,有名的工会组织者,一九三O年被何键杀害;萧子暲,作家,现在苏联;蔡和森,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七年被蒋介石杀害;易礼容,后来当了中央委员,接着“转向”国民党,成了一个工会的组织者;萧铮,党的一个著名领导人,是在最早发起建党的文件上签名的六人之一,不久以前病逝。新民学会的大多数会员,在一九二七年反革命中都被杀害了。”毛泽东、蔡和森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1920年初,杨昌济病重住于北京德国医院,曾写信给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证明老师早有预见,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殷殷期待。而青年时代的激进分子萧子升,则坚持信仰无政府主义,因政见分歧,与毛泽东、蔡和森分道扬镳。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剧照
鉴湖女侠秋瑾
辛亥女魂唐群英
英雄母亲葛健豪
潇湘三女杰——指中国近代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湘中三位女杰:秋瑾、唐群英、葛健豪。他们都是曾国藩亲戚,三人“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密切,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三个女人的婆家都在湘乡荷叶(今属双峰县)曾国藩的故乡,与曾家都有姻亲关系。唐群英的丈夫曾传纲,是曾国藩的堂弟;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曾国藩的表侄;葛健豪的堂叔葛信藩,是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女婿。曾家、王家、葛家是荷叶的三个大户,三女杰在当地互为闺蜜,各成风景,互相影响,先后走向了革命之路。论年龄,葛健豪最长,唐群英居中,秋瑾最幼;按革命的先后次序,则是秋瑾最先,亦最激进;唐群英居中,风头亦盛;葛健豪却占尽后发优势,为中国革命培育出了四位中共中央委员——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
秋瑾烈士
秋瑾在日本
西子湖畔的秋瑾塑像
秋瑾(1875-1907),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之一,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她是湘乡媳妇,曾在湘潭十八总由义巷义源当铺生活居住八年,并生下一儿一女,继而怀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豪迈气慨,东渡日本求学,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归国后回浙江老家任同盟会浙江主盟,组织策划反清起义。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她与吕碧城被称为“女子双侠”,与唐群英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与唐群英、葛健豪誉为“潇湘三女杰”。她们的女权与女学思想,成为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剧《一代女魂唐群英》剧照
唐群英墓
唐群英(1871—1937),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早年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她首倡女权,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堪称中国女权运动领袖、女权主义先驱,被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获授“二等嘉禾章”。唐群英及其领导的女子参政运动,被赞誉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声”。1979年12月,在中国妇运工作史上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上,邓颖超特别提到她,称其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界“英雄人物”,希望后人永远记住她。1997年,为纪念唐群英逝世60周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自台湾寄赠条幅“女权斗士”。她不仅是“辛亥革命功臣”(周铁农语),“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孙中山语),而且是一位“辛亥革命妇女中很突出的代表人物”(黄启璪),为“争取参政”的一位“很知名”的“英雄”(邓颖超语),颇具影响的女报人、女子教育家和“南社”著名女诗人(陈立夫语),更是高举妇女解放运动大旗的“一代女魂”(康克清语)。
女中豪杰葛健豪
葛健豪在法国
葛健豪在法国
葛健豪(1865—1943),原名葛兰英,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先驱,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被誉为“英雄的母亲,革命的母亲”。她五旬求学于长沙,并伴子女(蔡和森、蔡畅)赴法勤工俭学,当时舆论界称誉她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葛健豪热衷于女学教育,两度主办女子职业学校;善于教育子女,并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自己亦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活动;与唐群英、王昌国等为争取女权而斗争,开创了宪法收录“男女平权”的先河。后人尊称她为“女中豪杰”。她与“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之唐群英、“辛亥三杰”之一的秋瑾,并称为“潇湘三女杰”。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蔡母葛健豪逝世后,提笔写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给“蔡伯母”以最好的褒奖。1985年,有人题写了“母仪是式,亮节高风”的赞辞,并题诗:“豪杰蔡家多,儿女万人歌;堪为烈母颂,留学创先河。”
秋瑾传记
唐群英传记
“英雄的母亲,革命的母亲”葛健豪
葛健豪传记
(待续)
责编:张云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