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如炬·长沙印记”①丨 新民学会旧址:觉醒青年“新民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辉 郑旋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1年2月23日06版)
巍巍麓山下,熙攘闹市中,长沙市岳麓区新民路里,藏着一个安静的农家小院。院子四周竹篱环绕、香樟耸立,静谧古朴之景,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亮起光芒万丈的觉醒之光,照亮整个东方。
这便是新民学会旧址处。春节过后,记者踏入悬挂着“沩痴寄庐”门匾的木门,寻访葱茏绿木掩映的“蔡和森故居”,那一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光似乎慢慢倒流。
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坟山环绕,屋舍简陋,租金当然也很便宜。1917年,为了在长沙求学,蔡和森将全家从湘乡永丰(今属双峰县)迁往这里。当时,尽管环境艰苦不堪,蔡和森却结识了毛泽东、萧子升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时常相聚于此,或种菜劳动,或抒怀言志。
蔡和森故居的堂屋正中间,摆着一张方桌。讲解员陈立颖介绍,就是在这张方桌前,以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为主的13名热血青年共同成立了新民学会。
1918年4月14日,那一天,阳光明媚,满院桃花盛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屋里屋外讨论学会成立问题,蔡母和两个女儿在厨房做中饭。吃饭时,毛泽东高举茶杯,代表会友向蔡母致敬,然后互庆学会成立。
午餐后,大家又讨论出国勤工俭学的问题。经过激烈讨论,大家通过了毛泽东为主起草的会章,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新民学会成立之初,只有基本会员21人,随着影响的扩大,发展会员至70多人。”陈立颖将记者从蔡和森故居引出,走进新民学会旧址陈列馆,翻开更多恢弘的革命往事。
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国内掀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五四运动后,1920年,蔡和森和一批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蔡和森废寝忘食地“猛看猛译”上百种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逐渐坚定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的信念。
此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另一部分新民学会会员留在国内坚持斗争。会员之间经常通信,交换学习心得,讨论革命问题。蔡和森先后给毛泽东写过11封长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以及建党理论和步骤。
而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就这样,历经艰难求索,绝大部分新民学会会员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民学会宗旨变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1920年,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民学会的基础上诞生。1921年3月,新民学会完成历史使命,自然停止活动。虽然只存在3年,但新民学会有一半左右会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论的探索和干部队伍上的准备,被誉为“建党先声”。
1938年,新民学会旧址曾在一场大火中焚毁,如今旧址是根据1984年的新建馆翻修而成。时过境迁,它的留续,不仅是革命青年唤醒为国家救亡而奋斗的意识见证,也用历史证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趋势。
出品 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 新湖南长沙频道
总策划 曹辉
监制 王文隆 周小雷 滕斌
本期出镜记者 曹辉
摄制 范远志 张云荻
本期鸣谢
长沙市委宣传部 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岳麓区委宣传部 岳麓区委党史研究室
长沙市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新民学会旧址陈列馆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