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新时代国企思政工作的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9-01 15:29
字体:【


观点|新时代国企思政工作的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国有企业对思政工作的认知程度有了质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二元分裂”现象:一方面认为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另一方面有“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思想。推动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不断走向深入,首先需要突破这方面的思想瓶颈。

一、思想认识误区的主要表现

1.主次分不清。 把牵头简单地理解为包揽,把参与片面地解读为点缀。一些企业认为,抓好思政工作是企业宣传部门的“责任田”,宣传部门包打天下天经地义,其他部门过多参与则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每个单位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搞了“副业”而丢了“主业”。一些企业领导甚至认为,参与就是当配角,无非是“露露脸”“出出面”,投入太多人力、物力或精力没必要。这些都表明,一些企业对自己在这项工作中的重要使命和功能定位认识不足。

2.虚实看不明。 认为困难多、难度大,不愿付出更多主观努力。一些企业认为这项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把这项“软”任务变“硬”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于是,不少企业表现出畏难和松劲情绪,比如,一些企业在开展思政工作过程中,感到“资源调度难、关系协调难、工作统筹难”。有些企业抱怨“上面安排布置的项目活动多、制定出台的保障政策少”,“工作运行体制机制不顺,相关部门职责边界不清、责任分工不明”。一谈到这项工作,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虚功”“没用”“难度大”,因而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成效也就大打折扣。

3.远近吃不透。 急功近利思想突出,埋头苦干精神缺失。一些企业认为思政工作是一项慢工细活,需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急不得也不能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认为,“做得再好也难以有业绩”,“还是搞项目建设靠得住些”,满足于完成“那几个常规性动作”,寄希望于关键时刻“加点班、搞突击”,缺乏推动工作、落地见效的决心与恒心,缺少日积月累、常抓不懈的苦干精神,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应付上,“忙时抓物质文明建设,闲时抓精神文明建设”,导致工作“挂了空挡”,存在概念化、浅表化、碎片化的现象。

4.深浅把不准。 存在被动应付的浮躁心态,缺少久久为功的思想自觉。一些企业在开展思政工作中“重突击轻过程”的思想比较普遍,一些领导和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不甚上心,热衷于突击对付,对攻坚克难、付出努力缺乏思想准备。此外,“重表彰轻培育”的做法比较突出。一些人认为做思政工作,就是宣传和推出几个典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典型甚至包装典型上,对推动职工思政教育全覆盖用力不多,结果是亮了“点”黑了“面”。还有一些企业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意见、有了意见等经验、有了经验等支持”,缺乏开拓进取的工作勇气和责任担当。

二、形成思想认识误区的主要原因

1.认识上有偏差。 对经济建设与思想道德关系的认识偏差,导致人们误认为思政工作可紧可松。发展是中心工作、是硬道理,但一些人由此对中心工作与思政工作的关系进行了误解误读。不少企业认为,思政教育属于思想文化建设范畴,相对务虚,也难以形成实物工作量,“发展就是英雄,项目才是王道”,应更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升企业发展质效、提高治理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思政工作,在思政教育方面紧一点松一点或者一时松一时紧也不怎么在意,思想认识上的那根弦也就没有时时绷紧。

2.考核上有缺陷。 评价考核机制的普遍缺乏,导致人们误认为思政工作的分量可重可轻。思政工作在企业全局工作中的应有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即使在目前不唯绩效的情况下,思政工作在各个国企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仍然比较有限,导致不少企业认为思政工作的分量重一点轻一点无所谓,对这项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部署工作轰轰烈烈,具体落实轻描淡写,监督检查走走过场”成为不少企业的写照。

3.统筹上有短板。 只讲分工忽视合作的工作方式,导致有些企业误认为思政工作的责任可大可小。现有工作机制对各部门“扫好门前雪”强调得较多,对部门间的联动协同则强调得比较少,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部门主义和本位壁垒,对思政工作的责任认识不高,缺乏协作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工作如果企业主要负责人不亲自出面协调“打招呼”,单靠宣传部门去协调,常常难以协调到位,碰到的“软钉子”较多,以致出现“工作难落实、借口多,工作难推进、理由多,工作成效差、解释多”的局面,推诿责任、不愿担当的情况比较普遍,总体工作效果不佳。

4.方法上有不足。 习惯于运动式抓工作的思维定势,导致人们误认为思政工作持续过程可长可短。长期以来,一些企业习惯于运动式抓重点工作,事中大张旗鼓,事后冷冷清清,缺乏长效、常态的思想准备和工作措施。因此,一些人就以这种惯性思维来揣摩思政工作,认为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集中教育,其结果也许是“热热闹闹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5.措施上有差距。 对思政工作规律把握不当,导致人们误认为思政工作的措施可硬可软。思政教育工作,难以量化、细化、硬化。同时,由于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广泛,不少工作措施和工作规律还处于完善阶段,容易给组织者、执行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造成疑虑和偏差,容易在具体执行中顺着惯性“跟着走”、被动应付“牵着走”、遇到问题“绕着走”。有时即使工作措施不力也往往把责任推给领导、说领导不支持,推给部门、说部门不配合,推给过去、说基础不扎实,推给职工、说职工不积极,在工作上出硬招、实招少,导致一些工作干而不力、做面无果。

三、破解思想认识误区的对策建议

1.抓住领导这个根本。 以实施“一把手”工程倒逼企业主要负责人提升思想认识。国企主要负责人需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把思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本企业贯彻落实党要管党的具体工作来抓,作为最大的政绩来抓,作为重要的党务工作来抓,将其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思政教育领导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着力形成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抓住考核这个关键。 以健全考核机制引导企业提升思想认识。要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企业匡正在思政工作中的旁观思想。要在绩效考核中增加思政工作的分值比重,既要纳入单位评比考核范畴,又要列入个人考核内容。明确界定思政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厘清参与部门和牵头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分类评比考核机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有力、措施到位、社会影响好的部门,在评奖评优、职工晋升方面给予倾斜;对推诿责任、配合不力、造成工作被动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3.抓住创新这个重点。 以创新手段方法带动企业提升思想认识。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把思政教育要求体现到企业制度建设中,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使企业全体成员认识到思政工作不是哪一个时期、哪一个部门和哪一位领导的事,而是各个部门、全体职工的共同责任。要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让职工在参与中增强思政教育的认知认同。要创新工作模式,把思政工作与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建设、文明创建等活动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职工日常生活之中。

4.抓住宣传这个核心。 以浓厚的宣传氛围助推企业提升思想认识。新闻宣传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多方位、多渠道地宣传、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要通过设置话题和议题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领企业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要改进报道方式,努力让宣传报道更加接地气、有灵气,让受众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宣传主流价值观中的积极作为,注重自律,避免那些为了追求点击量而扰乱人们思想的现象,努力把思政教育宣传好、传播好。

(作者:李海迪,单位:湖南湘江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胡什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