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革命英雄丨欧阳立安:“我为主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

2021-06-20 07:47
字体:【

欧阳立安:“我为主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谢璐

1959年,一部畅销600万册的革命书籍《我的一家》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革命家庭》,共产党员欧阳立安一家的革命事迹感动了大江南北。

欧阳立安,著名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位,长沙人。牺牲时年仅17岁,他用革命的一生诠释了“生命虽短促,业绩炳千秋”。

1914年3月29日,欧阳立安在长沙出生,父亲欧阳梅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母亲陶承是一位有影响的“革命母亲”,夫妻二人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小立安从父亲的书箱中寻找记述历史英雄人物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不懂就向父亲请教,然后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他积极参演文明戏,宣传民族英雄黄兴、蔡锷的爱国思想,惟妙惟肖的表演深受师生喜爱。他写下文章《屋檐下的麻雀》,借小麻雀之口,诉说穷苦孩子的悲惨遭遇,表达对黑暗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受苦群众的深切同情。

1926年,北伐军进入长沙,省会各界在教育会坪召开欢迎大会,欧阳立安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到台上发言。12岁的他因身材矮小,只能站在小凳子上发言,但他毫不畏怯,历数反动军阀的罪恶、帝国主义的凶残,感叹当局政府的无能和百姓的无助,讲到动情处,他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引得观众群起响应,口号声震天。

省工人纠察队成立后,欧阳梅生带着欧阳立安去观看纠察队的训练,纠察队威武整齐的操练给欧阳立安强烈的震撼。回到学校后,他便在进步教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一起组织了学生纠察队,他担任第一队队长。白天,他腰扎皮带、手拿木棒,带着小纠察队员在大街小巷查烟禁赌,维持社会秩序,演讲和散发传单,号召募捐救济灾民;晚上,帮助父亲油印传单。

“马日事变”后,长沙一片血雨腥风,欧阳梅生转移到武汉,与张浩等同志组建了中共汉阳县委。不久,欧阳立安随母亲来到这里,他们的家就成了县委机关所在地。这段时期,欧阳立安成长为我党的地下小交通员。

他肩负的重要任务是将党的秘密刊物《大江报》分发到汉阳各地的联络点。每天,《大江报》和信件被他折成很窄的长条,围在棉裤腰间,再用绳子将裤头扎好,外面罩上黑棉衣,一次捆8张,分送到不同地方。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交通站,刚进门就被埋伏的敌人抓住。敌人逼问他来干什么,他机警地假装是来收豆腐钱的,走错了门,还随口说了附近的一个门牌号码。敌人见他是个小孩,信以为真将他放了。出门后,他立即拣了一块木炭,悄悄在大门的墙上画了一个“井”字,这是个暗号,表示这个交通站出了问题。听闻此事,当时任《大江报》编辑的谢觉哉夸欧阳立安“真是一位少年斗士”。

大革命失败后,欧阳梅生积劳成疾逝世。1929年春,15岁的欧阳立安被党组织送到上海,进入上海申新五厂做工,跟随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何孟雄从事工人运动。一场场急风暴雨的革命斗争给了欧阳立安更大的锻炼。1930年春,经何孟雄介绍,欧阳立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底,他受党组织任命,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和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部长。这时,欧阳立安虽然只有16岁,但已开始为党“挑大梁”了。

1931年1月17日,欧阳立安在参加中共江苏省委的一次会议后,被反动军警逮捕。虽然是被捕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他面对酷刑逼供,仍严守党的机密,视死如归。他在狱中说:“我是共产党员,就是筋骨变成灰,也还是百分之百的共产主义者。我为主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

当年2月7日晚,欧阳立安和何孟雄等24人高呼口号,在上海市郊龙华英勇就义。

如今,在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靖港古镇的陶承故居,市民游客往来不绝,深深缅怀这一家革命先辈。而欧阳立安的母校修业学校,则将欧阳立安的革命事迹编入校史系列教材,以红色文化教书育人,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珍惜幸福、刻苦学习、报效国家。

责编:张云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焦点图